清修士專欄
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實作中的學習與成長

    文.靜明 精舍師父惜福,將菜餚分類收放。(攝影/柏傳琦) 初來精舍時,我參與了收菜組的工作。每天早、午齋結束後,便跟著收菜、擦桌子、洗抹布;隔週,應同修們的邀約,一起進行齋堂的大清掃。 加入副執事團隊後,齋堂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思惟的轉折與領悟

    文.靜明 所謂的「正」執事,指的是大寮組、洗菜、做蠟燭、烘豆子、爆粉、出坡......等執事。(攝影/黃筱哲) 有時,人們的思惟會受到習慣或過往經歷的影響,從而以特定的方式進行思考。若缺少這些習慣或經歷,思考的方向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承擔常住生活的「副」執事

    文.靜明 精舍常住師父清洗大寮切菜區的水溝。(攝影:釋德怡) 洗碗做到這個階段,我算是把該有的程序都學了一回。一輪十天,共有五個項目,整個循環就是五十天。乍看之下,時間似乎很長,但實際上卻過得很快,隨著一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洗碗不僅是工作,更是修行

    文.靜明 煮碗與行堂相似,由小組分工十天一輪,並由師父輪流通知煮碗時間。(攝影:曾東勝) 煮碗這件事,我是後來才明白,它和行堂一樣,是由小組分工負責十天的碗架整理。而負責的小組,會主動通知煮碗;因此,有時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做中學,學中做

    文.靜明 碗、盤、湯匙、筷子等器具,經過煮碗機一百度高溫熱氣的蒸騰,且安全地從煮碗機拉出後,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,就是一層層或一盤盤地,將還冒著熱氣的它們從蒸碗車上卸下。 此時,兩手經不起熱的我,總要確認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重點藏在細節中

    文.靜明 德俱師父和德偕師父一樣,說話都非常簡單明瞭。但簡單並不代表其話缺乏內容和意義,反而是更為簡潔有力,重點一筆帶過,絕不拖泥帶水。 經過一番思考,雖然我與德俱師父的交情總是「君子之交」,合作不多,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經驗與教訓的反思

    文.靜明 咱們家師父想出的「三合一」套碗模式,雖說簡單,但還是聽說有別組的人把它學了去! 近住女與德瑅師父一同將大寮的鍋、碗、瓢、盤歸位。(攝影:吳亞馨) 話說煮碗機點火運作時,最有趣的畫面,就是總會有人不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在有限空間中尋找無限可能

    文.靜明 蒸碗車的結構設計是固定的,托架的設計也是固定的,層與層之間的高度設定不變,甚至碗的大小尺寸也一律固定。在眾多已知條件都固定的情況下,電腦迴路該如何運行,才能避免出現bug呢?這就需要依靠人腦,也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從煮碗看精舍歷史

    文.靜明 因為對「煮」碗一詞感到困惑,所以每次對其他同修提到要去「煮」碗時,我大多帶著點心虛的心情。於是我會用「蒸碗」、「煮碗」、「烘碗」,甚至「弄碗」等不同名詞來描述,因為我實在不清楚哪一個說詞才算...

  • 【在此一方】淨碗有學問

    文.靜明 一般家庭裡,碗洗好了,慎重一點的是放到烘碗機裡,開啟定時器,透過機器的熱能將碗烘乾,工作就算完結。其實,更多的情況是,那些碗進到碗櫥後,連烘乾的程序都省了,等待下一餐的到來,才有再亮相的機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