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靜明
精舍師父惜福,將菜餚分類收放。(攝影/柏傳琦)
初來精舍時,我參與了收菜組的工作。每天早、午齋結束後,便跟著收菜、擦桌子、洗抹布;隔週,應同修們的邀約,一起進行齋堂的大清掃。
加入副執事團隊後,齋堂大清掃的範圍,不再僅限於桌面與地面的清洗,而是跟著團隊,依早、午、晚的洗碗、行堂或煮碗時,依序負責齋堂清掃,或擦拭窗戶,或負責洗碗區域的清洗工作。
十來支刷子排成橫軸一直線,將地上的水泡齊掃進大寮的水溝。(攝影/吳亞馨)
齋堂的清掃是與收菜組團隊一起進行。大家依序以泡抱水擦桌,後續由三人一組,一關一關地用清水擦淨。桌面整理完畢後,便有人接續擦拭椅子,將其倒放在桌上。接著,掃地的師兄師姊開始清掃地面,最後再依序以泡泡水與清水,一關關地沖洗地板。
這關,德俱師父的「重點」哲學,在於任何可能被遺忘的角落都不能忽視。不論是使用泡泡水或清水,都要謹記「水往低處流」的不變道理;水,一定要從上游往下游刷過去,也就是從大寮這一側,往上人桌次的區域沖洗,如此一來,清洗便會更加省力。
齋堂內的天花板凹槽需要先用吸塵器清理再用溼布擦拭。(攝影/吳亞馨)
這套「重點」哲學,到了洗碗區域的清洗時,我則在德俱師父的教導下,負責齋堂的紗窗與紗門清洗。由於紗門、紗窗位置較高,因此清潔時,我得拿著長長的大刷刷,沾上泡泡水,一一舉高刷洗,隨後再用水管接水,一一沖過。於是,進進出出打水、洗地的人,就會像過「瀑布門」似,要小心不被淋得猶如落湯雞。
沖洗過後,德俱師父教我,使用刮水的刮刀,鋪上一塊乾抹布,便能有效地將紗門與門板上的水一一擦乾。在這裡,德俱師父的「重點」哲學是,無論是紗窗還是紗門,那些高高的框架上,往往有我們抬頭望也望不見的凹槽,而這些地方最容易積水。是故,當我們拿著長柄刮刀擦乾時,這些細節之處就要特別注意。
回收清洗布的水,可再利用澆灌花木。(攝影/吳亞馨)
我原本就是個做事小「龜毛」的人,遇見德俱師父的重點提示顯得相當有道理,因此便義無反顧地將其收拾乾淨。也正因如此,初做這項工作時,我總是耗費很多時間。往往當師父們準備將原有物品歸位時,我仍沉浸在擦拭的過程中,渾然不知天地。直到做了兩三回後,有一次當我工作結束時,德需師父輕輕地對我說了一句:「滿意了!」那一刻,我才會意過來,對它確實耗費了太多時間。
唉,想起那麼大一片門窗,還有這麼多的框框與凹槽,當然不能馬虎。不過,凡事總是一回生,二回熟,經過幾次的實作後,我終於能趕上進度,並追隨師父們快而迅速確實的腳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