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自己做起,帶動善的力量

0觀看次
A- A+

分享.靜涵

各司其職,無分大小

9月27日,來自全台各地參加2025年慈濟法脈宗門營的慈濟志業體員工、慈濟學校學生,利用假日來到花蓮光復鄉,協助受災鄉親清掃家園。(攝影:張麗敏)

這次前往光復協助清掃共三天。9月27日一早,我隨著法脈宗門營的學員在道侶廣場集合,整裝待發,穿上雨鞋,步行前往車站。出發時,大家腳步輕快,心裡都懷著同一個念頭:「快點,快點,我們要去幫助人!」

我們這一組共有二十位學員,只有四位男眾。由於清理工作需要體力,而志工人數眾多、工具有限,我們這組僅分配到兩把鏟子、兩個水桶,以及一個用來刮泥水的工具。就這樣,我們帶著簡單的裝備前往現場,也很感恩當地災民對我們的感謝與信任。

厚達三十公分的泥土覆滿地面,讓人不禁感嘆,這可不是輕易能挖得動的工程。(攝影:陳忠華)

我們來到被分派的屋子進行清理。一踏進屋內,映入眼簾的是厚達三十公分的泥土,幾乎覆滿整個地面。我心裡不禁想:「今天可能做不完了,這可不是那麼容易挖得動的。」幸好後來有一台「小山貓」出動,花了一整個早上的時間,將屋內大部分的泥巴清運出去。剩下的部分,就靠著人力一鏟一鏟地慢慢清理。

在整個運作過程中,大家各司其職。由於我是帶隊的人,我的責任是照顧學員的安全、協調分工,確保大家都有適當的休息與用餐等。我深深感受到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與任務,並不是手拿鏟子挖泥才算付出。後勤支援的同仁、準備便當的師兄師姊、協助運送物資的志工,這些幕後的英雄志工們,都在默默支援整個救災行動。

無論手握鏟子或在後方支援,每個人都在盡心付出,從後勤、備餐到運送物資,幕後英雄們共同撐起整個救災行動。(攝影:廖文聰)

另外,我也深刻體會到「各有方法」的重要。雖然工具有限,但大家都能靈活運用現場找到的器具,隨時觀察四周,尋找可用之物。而「無分大小」的道理,我也親身體會到了。出發前,我特地準備了一支小鏟子,到了現場,當大家忙著清理厚重泥土時,我注意到窗邊與門邊軌道處的泥巴特別細小,這時小鏟子反而派上了用場。這讓我更加明白,事無大小,每一分努力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。有人走在前面開路,有人默默補足不足,大家彼此成就,才能圓滿整個任務。

小小關懷,大大力量

受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影響,引發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,各地青年志工與慈濟志工一同前來協助清掃。(攝影:凌翠蓮)

現場看到許多年輕人投入救災,其中有一對小情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男生騎著摩托車載著女朋友到宜蘭,再轉乘火車前往災區。令人感動的是,男生整晚都沒睡,我特別照顧他的安全,問他:「你累嗎?有沒有需要休息一下?」他卻說:「災民那麼辛苦,他們都沒得睡,為了清掃家裡,我怎麼可以說累呢?」從他身上,我看見了年輕一代的陽光與熱忱,讓人感受到希望與力量。

那時他們還沒用餐,而現場有些志工也選擇暫時不吃,便將便當讓給他們。他接過便當後,一邊吃一邊不斷地說:「好好吃,慈濟的便當好好吃喔!」他們抱持著這分感恩的心,深深激勵著我們。雖然大家都已疲憊不堪,但正是這群年輕人的熱誠,帶動著我們一起加油。

光復火車站做為救災人力的集散地,慈濟基金會於火車站前廣場設置各式服務站,提供受災鄉親及志工最即時的服務。(攝影:薛崑城)

我認為,一切都是在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展現出來的。即便是一小瓶水,也能傳達關心。10月2日,政府人員負責管理志工分布的區域,之前這部分都是由慈濟協助分流,而我前兩天也參與了這項工作。

這一天,暫時不需我們協助時,我留意到一位政府人員的情況。他非常投入工作,臉頰曬得通紅,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。我便拿了一瓶水給他,剛開始他客氣地說:「不用啦,不用啦,我這邊有水。」我提醒他:「你臉都紅了,要不要喝一點水?」最後,他接過水,一口氣喝了很多,喝完後還把瓶子放進口袋裡,繼續投入工作。

慈濟志工展開光復鄉受災家戶清掃,協助鄉親早日恢復家園,陳祖淞師兄(思擔,左一)布達打掃區域。(圖片來源:花蓮本會提供)

其實,我們能展現關心的面向非常多,不管對象是誰,或事情大小,都能傳遞心意。思擔師兄從慈濟前往光復車站時,第一天就開始投入,10/2這天,因為不需要慈濟分流志工,所以他把握時間與大家結好緣。我看到他左手拿著手套,右手拿著便當,不斷地走來走去,邊喊:「有需要便當嗎?有需要手套嗎?」

我好奇地問他,真的有人拿嗎?他表示,這是跟大眾結好緣的機會,並把手套和便當交給我,讓我去詢問他們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,付出不一定要做什麼「大事」,而是在當下,讓人感受到我們的溫暖,不斷地來回、呼喊、關心,就是一種付出。這件事也成為我當天最深刻的記憶之一。

落實善念,每一刻都是修行

無常無所不在,災難奪走許多人的家園,也提醒我們珍惜當下。唯有時時照顧心念,把握每一刻,才能在無常中精進修行。(攝影:劉秋伶)

人生總是無常。這次災難中,許多人的家園無常消失,而我們屬於較為幸福的人。在付出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真正感受到無常呢?其實無常也在提醒我們,每時每刻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念。若等到無常來臨時,我們甚至連精進、提升自己修行的時間都沒有,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,善用每一分每一秒。

上人曾說,修行首先要體會苦。什麼是苦呢?就是體會人生之苦,只有真正理解人生的苦,才能生起修行的心。在這次的付出中,我們是否也感受到這份苦呢?正因為見苦知福,才能明白人生的苦,進而發心修行。

在付出的歷程中,唯有見苦知福,才能體悟人生的無常與艱辛,啟發發心修行的力量。(攝影:王秀鳳)

修,就是修心養性;行,就是端正行為。修行不僅要斷除生活中不良行為,更要將心修到起心動念時不生不善的念頭。我覺得這實在非常不容易,也時刻提醒自己,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雖然在調整心念與行為偏差的過程中會感到辛苦,但這正是努力成為更好自己的過程。最重要的是那一念心,別人做不到的,你做到了,這就是修行的功夫。

所以,在這個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裡,我們要記得見苦知福,也要懂得時間的寶貴,把握當下好好修行。正如《靜思語》所說:「跨出第一步,時間成就一切;保持一念心,對準方向前進。」

這次救災中,無論是否為慈濟人,人人都懷著助人的心。唯有從自身做起,從善、從愛、從修行行為開始,才能匯聚眾人的力量,帶動更多人同行。(圖片來源:劉瑞香提供)

這次救災,無論是否為慈濟人,大家的心念都是想協助清掃和恢復家園,而這樣的心念所帶來的力量非常巨大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帶動大家這股心念呢?答案是從自己做起,從善、從愛,從修行自己的行為開始,進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。

期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依教奉行、多用心,在每一天、每一分、每一秒,都提醒自己讓心安於當下──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;心在哪裡,人就在哪裡。此外,法也要真正運用在生活中,願我們一起努力,帶動更多人一起加入慈濟,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。

(整理自2025年10月5日志工早會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