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48集 開顯實相,餘二非真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佛道懸曠經劫積行
一偈成佛何其容易
佛性在纏如珠在衣
直指當體不求自得

天空浩瀚無涯,黎明前,總會看到天際一大片的烏雲。眾生也是如此,人人本具清淨自性;自性即「無為法」,與生俱來,本來就不染著。善、惡是「有為法」,眾生所造作的一切善惡,就如那片烏雲。在烏雲之中,我們能看到一顆特別突出、耀眼明亮的星星,這是人人本具的佛性;儘管有烏雲,我們的本性仍然那麼亮麗。

◎佛道懸曠,唯有精進前行

在宇宙間,因為地球有自轉和公轉,轉向太陽時,叫做白天;背對太陽時,則是夜晚。凡夫常常背對太陽,看不到光明,所以我們若能自轉一下,將心轉向光明,就能看出很多的道理,也能欣賞外面景觀之美。

我們的心本是一片清淨的境界,只因一念無明染污,不知幾生幾劫,一直在六道輪迴。即便現在開始發心學佛,這條路仍是非常漫長,故說「佛道懸曠,經劫積行」。學佛,是要讓自己的心與佛的心會合;與其求佛靠近,不如要求自己向前走,追隨佛的芳蹤去接近佛。「佛道懸曠」,「懸」表示還很遠,「曠」是很開闊。雖然離佛仍有一段距離,我們要自我振作,殷勤精進,因為路依然懸遠。

倘若方向偏差,就如在一望無際的曠野中,不辨方向,容易迷失。懸曠劫以前,我們就已經迷失,就如登山者,只要有一點點偏差,就會迷失方向。同理,我們已經覺悟,知道佛道方向,就要定住我們的心,「經劫積行」,向前精進修行。

「劫」,就是長時間。常說「一小劫」、「一增減劫」,還有「中劫」、「大劫」、「三大阿僧祇劫」,一「小劫」已經很久,何況是無量「懸曠劫」?「經劫積行」,修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,無論時間多長,都要一步一步向前走,我們每走一步,就愈接近佛的境界。

◎經劫積行,步步生蓮

我們生在五濁惡世,希望學佛以後,行入人群中,以清淨之心濟度眾生。眾生的苦難,是物質的欠缺,還是心靈空虛,或是在迷茫中需要一位引路人,我們都要應眾生的需要。度無量眾生,要用無量法門,我們用方法教導,滿足個人的需要,還要借力使力,大家一起用力走向菩薩道路。無論多久的時間,就是「經劫積行」,我們不要怕辛苦,要行於法中,向佛陀所走的路,不斷向前精進。

佛陀也是經歷無量數劫,在無量百千萬億佛所學法而成佛。我們既然學佛,也要用很長的時間精進,不問成果,應該做的事,做就對了;應該走的路,向前走就對了。

「一偈成佛何其容易」,要「一偈成佛」,或者「聞一偈成佛道」,談何容易?但是,我們要自問,種子有入心嗎?只要是實心的樹種,一落土,因緣成熟,自能發芽生長。從小樹、大樹,到長成合抱之樹,都來自那一顆種子。種子能長成大樹,是種子裡面含藏如毫芒一樣的基因。

以此譬喻,「一偈成佛」不是不可能,只要真的法入心,道路正確,身體力行殷勤精進,雖然「佛道懸曠」,只要經劫積行,總有成佛的一天。學佛修行,要有恆久之心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不斷在清淨如蓮花的道路上,向前精進,每走一步,就能「步步生蓮」。

佛教的蓮花,代表濁世中不受污染的清淨心。我們現在既然聽聞佛法,也發心力行菩薩道,必定要有耐心,成佛不是不可能。但若無心,真的不可能,就好像將空心的稻種撒在土裡,或將實心的稻種撒在水泥地上。若能將實心的種子撒在土裡,經過雨水滋潤及歲月的洗練,怎麼不會茁壯呢?

◎寶珠在身,如佛性在心

「佛性在纏如珠在衣」,我們應該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佛性在纏,都被煩惱、無明纏住。

《法華經》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中,有衣珠之喻。一位貧窮落魄的年輕人,來到富有的長者家裡,長者看到這位年輕人如此落魄,忙問:「我以前放了一顆寶珠在你的衣服,有此寶珠,就能換來財富,為什麼你還是如此落魄?」年輕人伸手探進衣服,果然摸到一顆寶珠。「這顆寶珠到底在我身上多久了?」其實,寶珠在身,就如佛性在我們心中,卻被無明遮蓋,還不斷向外求佛。

所以佛陀為我們「直指當體不求自得」,我們應該相信,人人本具佛性,心、佛、眾生皆平等。前面經文說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」其實,佛陀說的一乘法,就是直指明心見性的方法。但要理解又談何容易?因此,佛陀不得不設方便教法。到法華會上,則告訴大家「無二亦無三」,沒有二乘、三乘,只有一乘法。

「除佛方便說」,佛陀為順應眾生根機,才設方便法。其實人人本來就是佛,只因一時迷失,所以先覺就要教後覺。佛陀是先覺悟者,希望人人也能覺悟,因此要用很多方法引導。「但以假名字」,每一法都有其名相,其實名相都是假的,只是一個代名詞。就如張三、李四,都通稱為「人」。佛陀用種種方法,設種種假設名稱「引導於眾生」,向大家施教。

經云:「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於世,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;終不以小乘,濟度於眾生。」

「說佛智慧故」,佛智慧有二種:
一者無上正智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
二者一切種智,名薩般若。
「諸佛出於世」,意即諸佛法身常住不滅,眾生盲冥,難可得見。
今佛出現世間,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大事因緣,甚為希有,是為世間難得之寶。
「唯此一事實」,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,開示佛知見之事業也。
一事實者,實相之妙理,謂佛知見,即法華之妙法也。
「餘二則非真」,況有三、五更非真;謂是一實相也!之所以有二、三乘者,是諸佛出世施教之儀式。
「終不以小乘」,言小乘者,小根小機所乘之教義,滅小苦與得小利益之教。
自利獨善之聲聞緣覺阿羅漢,得小涅槃之法也。
「濟度於眾生」,指眾生久來沉溺生死海,佛以大乘濟渡到於彼岸。

「說佛智慧故」,佛陀為眾生施設很多教法,宣說佛的智慧。「諸佛出於世,唯此一事實」,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要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。佛陀「開、示」,眾生「悟、入」佛的知見,唯為此一事而來。「餘二則非真」,若說有二乘、三乘都非真實,而是用假名字,無非是要讓人人回歸真如本性。

「終不以小乘,濟度於眾生」,佛陀心中所懷的是大乘法,但是眾生根機鈍劣,不得不以小乘法用智慧先施權教,濟度於眾生。

◎法身常住,真如本性亦不滅

「說佛智慧故」,佛智慧有兩種:一是「無上正智」,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無上正等正覺,這是佛的「正智」。二是「一切種智」,即「薩般若」,是至高無上的智慧,宇宙萬物無所不知。

就如「三理四相」,物理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生理有生、老、病、死;心理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「三理四相」,造成眾生迷茫,不知又不覺。

宇宙萬物無量的物理,都蘊含著非常微細的真諦於其中,凡夫懵懂不知,而佛陀具「一切種智」,唯有佛知道。

「諸佛出於世」,諸佛法身常住不滅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諸佛,法身常住於世。在《法華經》〈序品〉中提到,二萬日月燈明佛,還是不斷來人間。其實人人就是佛,只是我們的自性佛還在沉睡中,只要覺醒了,眾生即是佛,佛出於眾生,故說「諸佛出於世」。

我們只要懂得自愛,趕緊從沉迷、沉睡中清醒,也能稱為「後覺」,或是「漸覺」——漸漸覺悟,未來也會覺悟。故說,「諸佛法身常住不滅」,真如本性也是不滅。但是「眾生盲冥,難可得見」,眾生迷盲、看不到,又怎能瞭解佛知、佛見?不瞭解就要學,學如何開啟慧眼來看天下眾生。只要我們用心撥開冥暗,暗夜過去就是黎明之時。

「今佛出現世間,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大事因緣」,現在佛陀出現於世,就是為一大事因緣而來,也要教導大家成就一大事因緣。《地藏經》中所說「已度」、「當度」、「未度」,已度是已成就,當度是當成就,未度是未成就,「已度」的人趕緊接引別人,已經受接引的人趕緊再去接引別人,人人要互相濟度。

◎濁世法末,開顯實相妙理

現在已到濁世法末時。惡濁世間,法已經到了微末的程度,我們離佛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,還能聽到正法,是多麼稀有之事。「是為世間難得之寶」,因為佛的法身還留存在世間,表示佛仍未滅度;只要我們依教奉行,佛陀仍在世間。

佛法很稀有,我們要發心立願,不只口頭宣說、傳播,還要帶著人做,將佛法一直傳承下去,方向才不會偏差。

「唯此一事實」,是指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,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,此動作,叫做「事業」。他用口說法教化眾生,以身體力行來示範,雖然所開顯「實相妙理」是無形無蹤,但是佛陀出生人間降皇宮,成年以後追求真理,全都以事相來顯現,讓我們知道生理,瞭解心理。

佛陀不忍心眾生苦難,於是發心修行,說出天下宇宙萬物之物理。無論是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一切都是開顯實相妙理。此「事業」——這一大事之作為,「業」就是作為的意思,「開示佛知見之事業」。

學佛,瞭解道理,日常生活中無不都沐浴在法流中,洗滌心的無明。佛陀的教法引導我們往正確方向走,雖然路遙遠,我們若能把握初發心那一念,自然成佛有餘。

佛陀來人間開啟我們這念心,撥除無明,真如即現前,但是我們要懂得打開心門,把握時間向前精進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