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43集 佛記諸佛子,來世成佛道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十月二十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生命的迷思
價值面面觀
求多不滿足
知足常感恩
無貪最富足
有德富有餘

到底生命為何而來?生命的價值何在?來人間走一回,我們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?生命的迷思,令人很迷茫。各人追求不一,因而產生「價值面面觀」。

◎知足常感恩,追求無為法

有的人生在貧窮、飢餓、戰亂的國家,在災難偏多的環境中生活,如此的人生,活下去就很艱難,還能奢求什麼?人生矛盾的事情很多,同樣生活在地球,貧窮苦難人只能無語問蒼天。

富有的人,需求無止盡,永遠不滿足;因為「患得患失」,得的多,患失就愈多。愈富有、事業愈大的人,除了生活排場很講究,又能享受到什麼呢?看來似乎很富有,但內心永遠不滿足,故說「求多不滿足」。

最好的人生是什麼?知足與感恩。懂得知足的人,自然就有感恩心;知足、感恩,是人間最好的享受。多求多苦,能知足的人,自然無求,古云: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。」這是做人的典範。

對天地感恩,對人群感恩,對生活感恩,這種人生自在、輕安、快樂,故說「無貪最富足」。唯有德者,才能知足、無貪。修行要瞭解世間一切有為法,總有生滅之時。我們追求的是無為法,也就是真理。透徹真理能讓我們時時知足,當我們懂得滿足,就無貪求。

通達道理,能將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,才能在我們面前鋪成菩提大直道。這條路又闊、又直、又平,一心向前走,就是富有餘;有德的人就富有餘。

◎南非黑菩薩貧而樂,富有餘

人間,大多是求不可得。這輩子承受的果報,要視我們過去生帶著何種因、緣來到人間。有的人能生在富有的國家、富裕的家庭,有很好的父母,這是過去生中種下富有的因;緣若結得好,今生此世的父母、兄弟姊妹、朋友等,都是好緣,這輩子定然富有。

過去生造了這樣的好因、好緣,此生若不懂得好好把握,追求真理,付出自己的力量,實在很可惜。不懂得付出,只是無止盡的貪求;萬一交到損友,沉迷在欲樂的世界,這就是富有的缺陷。看在覺悟者的眼中,只有為他慨嘆、可憐!

也有的人,雖然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,卻能產生充分的愛,願意付出,這就是人生的典範,是富足、有德的人生。這種「有德富有餘」的菩薩,可以南非這群黑菩薩為典範。

這群黑菩薩,儘管膚色與我們不同,但是與我們同心同志,願意為苦難者付出。這麼多年來,這群黑菩薩他們快樂、自在,一邊唱歌,一邊擺動他們的身軀,爬過崎嶇難走的山路,去幫助愛滋病患,為他們清掃、沐浴,用愛膚慰,送物資給病友等。他們生活雖貧,但是富有愛。

今年,臺灣農委會給予慈濟六百四十噸的白米送到非洲,分別給予南非、賴索托、史瓦濟蘭、莫三比克,和辛巴威等五個國家。發放之前,同樣先去勘察。從三月到十月,每一個國家,他們來回勘察就有六次,找出最需要幫助的貧民。

◎知足最大富,大愛遠播非洲

以史瓦濟蘭為例,八月十一日這天要發放,戶數已決定,名冊也造好了,三千包的大米已經抵達史瓦濟蘭,南非慈濟人不多,能到史瓦濟蘭的,頂多五、六位。他們從三月開始鋪路,除了勘察外,同時將慈濟的理念,點點滴滴與當地人分享,也就地接引一些志工。

八月發放時,當地已經有一群發心的志工。這些志工接受南非菩薩的輔導,知道發放不只是物資,還教導他們,心要富足,就是付出愛去幫助他人。於是,雙管齊下,一方面發放,當地志工也開始為孤老殘疾者,走上街頭勸募。

慈濟五毛錢竹筒歲月的觀念,深植在他們心底,他們街頭勸募的行動,感動了史瓦濟蘭一位印度裔的企業家,這位企業家很有智慧,觀察這一群志工是那麼的誠懇,於是,這位企業家也開始援助當地人。

史瓦濟蘭志工將勸募的錢,用在每個月餵養孤兒、貧童、愛滋兒,或老病者身上。他們同樣走入貧窮家庭,為貧困人清掃環境,或為老人清理身體,或膚慰、照顧病患,這不就是最可愛的人品典範嗎?

十多年來,南非這群黑菩薩的生活依然保持著貧而樂──很貧困,但是擁有很多快樂;因為他們已經懂得知足,能有力量去幫助別人。他們還跨越國界,去莫三比克、史瓦濟蘭和賴索托這三個國家帶動志工,他們把愛帶動了起來。

就像慈濟人在國外,穿上「藍天白雲」制服,就不知是哪個國家,但那種愛的形態、用心付出的精神,全球都一樣。同樣的,非洲的史瓦濟蘭、莫三比克,和賴索托,已經有一群「灰衣白褲」的菩薩,在非洲大地上散播大愛的精神。

但是,我們還要再教育富有的人,除了富而好禮,還要以開闊心胸,放下自己,為他人付出,這才是真正的富中之富。若多求不滿足,就比非洲的窮人更苦了。

人生的作用到底是什麼?能令我們快樂,為人間付出;也能令我們擔憂得失,這就是人間。因此,佛陀教導我們要看清楚人間,看得開闊,就能夠造福人群,一切唯心造。

經云:「為此諸佛子,說是大乘經,我記如是人,來世成佛道。」

「為此諸佛子」,又總稱一切眾生,以悉具佛性故也。
謂眾生受佛教誡,得大法浸潤慧命增長,是如諸佛子。
法華經譬喻品曰:「今日乃知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」
「說是大乘經」,謂佛計大小之根機,而說大小之二教。對於小機,說聲聞緣覺之法,謂為小乘。對於大根機人,說一乘微妙真實大法。是名大乘經藏。
「我記如是人」,記如是:如法修行人,?持戒定慧無漏學,實踐六波羅蜜,立四無量心。
「來世成佛道」,即於未來生之世,修精進行,不偏倚,立中道,將得成最上正等覺。

經文前言:「無量諸佛所,而行深妙道。」我們瞭解這個道理,行深妙道。要如何鋪路?鋪多長、鋪多遠?可以帶動多少人走上這條道路?道理若能通達,天下哪一個地方不能到達呢?

「為此諸佛子,說是大乘經」,佛陀為了讓我們接受佛法,循循善誘,用心、耐心引導我們,一切唯心,沒有行不通的道路。諸佛子,通稱為眾生;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,所有眾生都具有佛性,故稱為佛子。諸佛子之前也是凡夫,從凡夫入道,修行到最後,漸漸接近佛的境界。

◎佛子從法化生,能從凡夫入賢聖地

「眾生受佛教誡」,知道能做的,做就對了,是智慧;不能做的要預防,做了就是愚癡。「得大法浸潤慧命增長」,我們接受佛法就如法水一般,浸潤長久以來乾涸的心地,慧命自然就能增長。

《法華經》〈譬喻品〉言:「今日乃知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」因為法從佛口出,我們的心接受此法,轉化我們從凡夫入賢聖地,即是「從法化生」。

「得佛法分」,我們將佛法入心,用心銘記,佛法就一分一分浸入心田。「說是大乘經」,佛開始說大乘經──《法華經》。「佛計大小之根機,而說大小之二教。」「計」,是用心計畫、體會。四十多年來,佛用心計量,要用什麼教法?這些人能得什麼法?所以佛用小乘、中乘二法施教,無不都是大乘鋪路的基礎。

佛為聲聞說「四諦法」,為辟支佛、緣覺說「十二因緣法」,這是權巧方便的小教教法。對大根機者,就說一乘微妙真實大法。

◎佛為三學六度行者授記

佛法的影響,無遠弗屆。臺灣是慈濟的發祥地,目前已經普及到國際間五十幾個國家。在富有的國家教富濟貧,教育他們富而好禮;在貧困的國家濟貧教富,教導他們,雖然貧困但是樂意為人付出,看到別人脫離苦難,就會很快樂!這是一乘微妙真實大法,就是大乘經藏。

「我記如是人」。《法華經》的〈授記品〉,闡述大家聽法入心,又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佛陀將準備為他們授記。「記如是人」,是指能如法修行的人,謹持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的人。

在芸芸眾生中,他們的心不受欲樂所誘引,不受煩惱所污染,這是真正恭敬、謹慎持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又能積極實踐「六波羅蜜」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;還要入「四無量心」──大慈無量、大悲無量、大喜無量、大捨無量。

「來世成佛道」,佛陀將要為如法修行的人授記於未來生之世成佛道。無論多久的未來生之世,只要將這念心照顧好,方向對準,路再長,也要決心行菩薩道。

「於未來生之世」,未來生只要守好「六波羅蜜」、「四無量心」、「三無漏學」,精進往前,今生、來世,甚至未來生之世,走久總能夠到達,同樣能成佛道。「修精進行,不偏倚,立中道,將得成無上正等覺」。我們要行中道,中道是真空妙有。若執空則撥無因果,若執有會迷信沉墮。我們若能通徹無為法的道理,所作為的有為法,則無不都是在修行。道理通了,條條道理都通菩提道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