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28集 佛以諸緣譬喻,令一切歡喜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十月四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善惡業定善惡報
隨緣受業不由己
無明欲性沉淪苦
佛慈妙權應機教

時序已進入秋天,氣候比較涼爽了;一年當中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在輪轉,在生活中,我們的心也要對事、對物、對境,時時調節得好,一切都是平安。心調得好,事事向善、事事往好的方向;如此,現在就定下未來的善業。我們現在所造作的,是來生的果;現在所受的報,則是過去所造作的因,我們要瞭解因緣果報。現在的報要歡喜接受,在受報中對人、事、物要甘願付出。

◎轉逆緣為順緣

這種因緣果報都不離定業,過去生所造的是善,就是定善業;過去生所造的是惡,自然就是定惡業。我們要歡喜甘願接受過去的一切,同時精進於未來。未來的定業是善是惡?都要好好地謹慎於現在,造作於未來。

我們隨緣受業,這輩子要好好地廣結好緣,即便遇到不順緣的逆境,也要很甘願歡喜。即使是「逆增上緣」,我們也要轉逆為順,因為「冤可解,不可結」。

古人都說「冤可解」,究竟是今生此世的冤,或者過去生中的怨?不得而知。只知道業境現前,就要歡喜接受,不再以牙還牙,一直糾纏。我們要隨緣受業,過去造不好的業,現在要甘願納受,因為一切都由不得自己。我們與父母、兄弟、朋友、夫妻、父子間,人際關係的好壞,都來自過去有緣。

「隨緣受業不由己」,這是我們人生的大課題。生在人間,每個人都不離善、惡定業的果報。過去生造的是善業或惡業?不得而知。但是此生來到人間,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,就要懂得修行。凡夫不知修行,一切就由不得自己;怨對怨、仇對仇,冤冤相報、以牙還牙,業力就一直循環。我們既已知道因緣果報,就要趕緊發露懺悔、懂得慚愧,所有的怨、恨、仇,到此為止,隨著好因、好緣於未來。我們若能瞭解此道理,就要趕緊自我受持,對人會很歡喜,對事會很甘願,自然不會再結惡緣。

「無明欲性沉淪苦」,惡緣都是來自無明欲性。迷愚的眾生,從過去生、現在生,一直沉淪於無明欲性之中;明明知道生死無常,偏偏又再牽惹業緣,這是因為欲性未除。無明一起,人與人之間的好、壞緣互相吸引,就沉淪於茫茫苦海中。果報輪迴很可怕,凡夫都在無明欲性中沉淪。

「佛慈妙權應機教」,佛陀慈悲,在芸芸眾生中,以種種因緣譬喻應機施教。我們在因與緣之間受盡苦難,沉淪苦海不能自拔。「眾生心所念,種種所行道」,佛陀全都瞭解,「若干諸欲性,先世善惡業,佛悉知是已。」眾生有種種無明行動所造的業,種種的欲性,佛陀就隨此因緣,用種種的譬喻、言教教導眾生。

經云:「以諸緣譬喻、言辭方便力,令一切歡喜。」

「以諸緣譬喻」,佛智皆悉知是種種等無量萬般之世相,總為我心識之所攀緣者。
據大乘之實義,則諸緣皆心識之所會合稱諸緣。
譬喻:佛為中根人不悟,更作三車一車說。初許三車,是施權;後等賜大車,是顯實。即譬喻品中所談是也。
言辭方便力:人生適於現世中,親近善友知識,聞其善巧方便說法,遂發菩提心,是名:方便力。

佛陀用種種言辭、譬喻來說法,雖然說方便法,但是很有力量,使任何根機的眾生都能歡喜接受。「諸緣」,佛的智慧瞭解眾生與眾生的因緣;「悉知」,全都暸解;「種種」,指眾生的欲性無量數。

眾生的欲性無量,一念無明起,三細煩惱生,八萬煩惱門開,這是「種種等無量萬般之世相」,因為眾生的煩惱,使世間變成了複雜多樣的世間形相。「世間」,是時間、空間的總合。

過去的生活形態比較單純,謹守人倫道德,有廉恥心,擔心「我如果這樣做,會不會受人批評?」這種廉恥、慚愧之心較濃厚,現在卻愈來愈淡薄;反而追求欲念的心,愈來愈濃厚,造業就愈來愈多。世間多樣的形態,全都是我們的心識攀緣所致。

世相不斷地變遷、煩惱不斷地增加,造惡業的人愈來愈多,林林總總,全都出自於我們這念心。人人一念心識,緣著外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世間法,惹來很多污染的因與緣;無量無數種種的因緣,這就是「諸緣」。

◎心識與法會合的緣

我們要心存警惕,所攀的緣何時會與我們相遇?何時會由不得自己攀上此緣?不得而知。所以我們修行,要守志奉道,「自淨其意」,守好這念心,不要攀緣,才能保得身心健康;否則被因緣所絆,身心就不健康、不清淨了。

我們要瞭解因緣果報觀,都是來自我們一念心識去攀緣。依據佛陀所教的大乘實義,將諸緣心識會合起來,就稱為「清淨緣」。佛陀與眾生有緣,來到人間,隨機逗教。雖然佛以三乘開權教,用權巧方便的教育,慢慢誘引大家,回歸到大乘之實義,儘管這些人過去也有過迷茫、煩惱,但是與佛有緣,能接受佛陀的教化。

雖然佛用權巧方便來教育眾生,但是仍不離大乘實義,就是「諸緣皆心識會合」。我們的心識,能與法會合的種種緣。我們與佛有緣,就要自我慶幸感恩,好好把握。

我們要感「四重恩」,感恩父母給予我們身體;感恩三寶教育我們;感恩眾生讓我們的衣、食、住、行得以滿足,還要感恩風王水土,四大調和,給予我們平安的境界。

「佛為中根人不悟,更作三車一車說」,佛陀以種種譬喻教育眾生,無非是要讓人人知道苦、集、滅、道,瞭解人生無常、因緣果報。大家瞭解之後,還要更進一步行六度波羅蜜,從此岸渡至彼岸,否則永遠都在凡夫界中;六波羅蜜的法,就是菩薩法。

不過,中根以下的人,如辟支佛、阿羅漢,他們還無法瞭解;他們只知:「不要再攀緣了,攀緣是苦。」他們對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還不是很瞭解。因此,佛陀用種種方法,接引人人回歸一乘實法。譬如《法華經》中,火宅的譬喻,用三輛車誘引在火宅中玩火的無知眾生。明明知道危險,迷茫眾生仍要玩火燒身,這是人間的譬喻。

◎出離火宅用方便力

佛陀是「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」,他視三界眾生如己子,要負起教育的責任,亦師,亦父。但是,三界這座大宅已經十分殘破,孩子仍在火宅中留戀貪玩,不知危險逼近身邊。以長者的智慧要設法叫孩子出來:「大宅好玩,都不如外面三車有種種的寶物任你擇取。」

長者,是譬喻佛,佛就如那位長者,不捨他的孩子在火宅中受苦難。因此,以其智慧、財富,設計出多種寶車,以誘引大家離開三界。這就是以種種方法來譬喻,「初許三車」,就是施權。小車載的東西較少,不如用大車;要從此岸渡到彼岸,用小船也只能載兩、三個人,何不換更大的船,能夠載幾千人同時過去?這是一種渡的譬喻。

「言辭方便力」,佛陀就是以種種的言辭、方便的力量說法,「人生適於現世中」,我們正好值遇此時代,「親近善友知識」,若能好好地用心,自然「聞其善巧方便說法,遂發菩提心」,此即「方便力」。

常說人人身上都是一部經,每一部經都有巧妙的法。我們用心去瞭解,在任何人的身上都能學到妙法,這些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。善知識是指真正有德行之人,足為我們的典範,我們要恭敬、尊重。

我們自己也要好好地身體力行,說的話要讓大家能接受,互為善知識,互為善友,彼此引度、彼此發菩提心,這全都是「方便力」。我們要如何循循善誘,幫助對方改變習氣、去除心欲?或者我們自身還有習氣未改,別人用心牽引,我們也要用感恩心來接受,這就稱作「力」。

一念心識,可能攀緣種種的境界,所以我們一定要顧好這念心識,不要讓外面不好的因緣,侵入我們的心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更要好好守護這念心,將惡因、惡緣轉成好因、善緣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