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24集 此眾無枝葉,唯有諸真實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立志護念圓淨戒
完整無瑕玉純潔
內外明澈無瑕疵
外行內修表裡一

學佛就是守護一念心,《四十二章經》有云: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,我們既然發心修行,志願已立,就要好好守護這念心志,身心自能得到清淨。故曰:「立志護念圓淨戒」。

凡夫眾生就因為顧不好一念心,以致無明覆蓋,見解混淆,看不清楚外面人、事、物的生態。修行,就是要清淨這念心。我們這念心志若能守護得圓滿、清淨,就有「圓淨戒」,戒能防非止惡,「圓淨戒」是我們的慧命之髓。

有了圓淨戒,還要「完整無瑕玉純潔」,就如完整無瑕疵的玉石一般純潔、有價值。同樣我們的道心,也要守護得像一顆無瑕疵的鑽石般純淨、完整。人生的價值就在這一念心,這念心若很純淨,對人、處世,自然誠、正、信、實,沒有一點瑕穢。

「內外明澈無瑕疵」,修行者要有「戒」,內修外行,表裡一致。好好守護這念心,如一方潔淨的玉石,沒有瑕疵,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價值。無論在家、出家,既然學佛,就要學習佛德,佛德若沒有入心,又怎能自稱是學佛者?

「守志奉道」,我們這念心要守護得很純潔、沒有瑕疵,修行這條路才走得穩、戒才守得清淨。修行人的價值,就在這念道心堅定,沒有污染。

經云:「眾中之糟糠,佛威德故去。斯人鮮福德,不堪受是法。此眾無枝葉,唯有諸真實。舍利弗善聽!諸佛所得法,無量方便力,而為眾生說。」

「眾中之糟糠」,以喻稻穀空無實,如憍慢之比丘及麤惡之輩,空腹高心。
喻小智人,自以為獨出之智,實乃修行眾中之糟糠。
「佛威德故去」,尊嚴攝受謂之威。又能降伏邪惡為威,凡言德者,完善、正大、光明,稱為德。
「斯人鮮福德」,喻無福不堪受大法,終被佛之威德所震懾,風吹空榖留貞實,五千人退席而去也。
「唯有諸真實」,法離迷情,絕虛妄想,云真實。
(寶塔品第十一)經云:「如所說者,皆是真實。」
「無量方便力」,謂於人群中,親近善友知識,聞其善巧方便說法,遂發菩提之心,是名方便力。

佛陀開始要說大法之時,就有五千人退席了;這種增上慢、我慢,或是不信,貢高驕傲的四眾弟子,就是不懂尊師重道,不想守好規戒之人,以致沒有聽到真實法。「於戒有缺漏,護惜其瑕疵」,這些人將髒污、錯誤的東西隱藏於心,不肯去除,叫做「護惜其瑕疵」。像這種有過失不肯改過的人,就是小智根機,「小智已出」,不堪受大法的五千人,已經退席。

◎眾中之糟糠,於戒有缺漏

五千「小智已出」是「眾中之糟糠」,就像農家割稻時,要將割下來的稻穗倒進風鼓中,其中的扇葉會把稻穗捲進去,留下稻米,空穀就飛散出去。這種留不住的糟糠,就是退席的五千人,也是增上慢、我慢、不信的小智之人。因為心中還覆藏瑕穢,煩惱仍在,是眾中之糟糠。

「佛威德故去」,因為佛的威德,這些人就如風中的空穀,自然飛散出去。貞實,真正有果實,像飽滿的稻穀,粒粒真實。法若入心,粒粒都是真實的種子;法若不入心,就如空穀的糟糠。

「稻殼空無實」,比喻驕慢的比丘、比丘尼,或是優婆塞、優婆夷,如同糟糠,內在空虛,卻很貢高、驕傲。「麤惡之輩」,指粗心大意,法聽了就漏失,並非真實要學佛、聞法之人;這些增上慢的四眾弟子,就是「麤惡之輩」。大多是「空腹高心」,腹中無物,但卻貢高驕傲,這種粗劣之人就是小智,沒有智慧的。

這種世智辯聰的小智人,表面上反應機伶、雄辯滔滔,卻不懂深奧的道理,只是智慧很粗淺的人。「自以為獨出之智」,卻自以為「我全都瞭解了,佛說一,我已經知二、知十。過去佛所說四十多年的法,我都很清楚。」有此心念的小智人,不會用心恭聆佛陀講說一乘實相圓妙的道理,是修行眾中的糟糠,就如隨風飄散的空穀。

◎佛之威德,攝伏增上慢人

要常自問,我們究竟是真實的修行人,或是「空腹高心」之人?我們內心若有修,看人人都是佛,對任何人都能尊重、感恩,這就是飽滿的稻穗。如同醫師將病患當成老師,真正修行人,自然就能尊重佛、尊重法、尊重僧。我們學佛就要修行,要將法修入心,若只做個表面上的出家人,佛陀是不允許的。

「佛威德故去」,退席的五千位增上慢人,未得謂得,不僅懷疑,又邪知、邪見,自然會謗佛、謗法。就如提婆達多,表面上好像也帶領一群僧眾,但是,離佛的真實法就偏差得很遠。為了不讓這些人擾亂法的次序,佛陀等待、觀機;這些根機不堪受法之人,自然自我淘汰,所以五千人退席了。這叫做「佛威德故去」。

何謂「威德」?「尊嚴攝受謂之威」,佛陀讓人看了內心就起尊重,於佛的面前,自然如規如矩,稱作「攝受」或「降伏」,這就是「威」。佛陀的威德,讓人心自然降伏,原來不好的習氣,也自我調整,此即是「威」。

「德」,就是完善,真正完美的善良。就如子貢稱歎孔夫子: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,孔夫子待人溫藹,「溫而厲,威而不猛」,雖然很有威嚴,但不會讓人覺得兇惡而心存畏懼。孔夫子是人間的聖者,他有這種德儀;何況佛是出世間的聖人、宇宙的大覺者,其威德完善,比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更勝一籌。

佛陀的智慧,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般開闊,正大、光明,故稱為「德」,佛的威德能夠攝受眾生不好的習氣。但是修行在個人,像提婆達多那種自我貢高的人,佛陀還是耐心觀察;真心想要接受佛法之人,自然就會留下來,但貢高的增上慢人,自然就退去,故說「佛威德故去」。

◎貞實絕虛妄,妙權方便力

「斯人鮮福德」,「鮮」就是「很少」的意思,斯人就是退席的五千人,或是「不自見其過」,或者是「於戒有缺漏」之人,或者覆蓋自己過失,這些小智慧,自作聰明之人,皆稱為「斯人」。這些人「鮮福德」,缺少福德,就是譬喻「無福不堪受大法」,沒有福慧,所以不堪受大法。。

「終被佛之威德所震懾」,不肯用心聽法的人,最終還是離開了。「風吹空穀留貞實」,留下來的就是結實的稻種。五千人退席,佛陀說:「退亦佳矣。」退去也很好,免得錯解佛意,在外謗法,以致一念偏差,失於千里。

「唯有諸貞實」,現在留下來的這些人,都是真實、飽滿的稻穀。「法離迷情,絕虛妄想」,此法沒有一點迷情,都很扎實。佛陀教導眾生要覺有情,就是離開迷情,內心沒有虛妄;表裡純一,所有妄想、雜念全都去除,稱為「實」。

《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中有云:「如所說者,皆是真實。」佛所說的教法,全都是真實法;座中聽法的,也是真心的。我們學佛,必定要「善聽」,就是認真聽。佛陀對舍利弗說,善聽啊,大家既然願意留下來聽,就要仔細聽。

佛陀說:「諸佛所得法,無量方便力,而為眾生說。」所有的佛,皆「佛佛道同」,修行的過程、所得的法,都是那麼真實,同樣為眾生說真實法。眾生因為根機不整齊,所以諸佛出人間,用無量方便法教導眾生。我們入群對人說話,用方便善巧的法,要有那分真實力。

佛的智力,就是方便力。「妙權」,是真正微妙的權巧方便法,佛以「無量方便力,而為眾生說」。佛的法,只有一項——希望人人回歸真如本性。我們學佛,必定要立志護念才能得圓淨戒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