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23集 於戒有缺漏,不自見其過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修持無漏戒定慧
願行福慧聞思修
深植善根功德力
正知見思淨真如

現今已是濁世末法時代,我們有因緣接觸佛法,就要及時把握聽經聞法,若不懂得用心受持,可能「一失人身,萬劫難再」。

◎發四弘誓願,勤修戒定慧

「修持無漏戒定慧」,我們不僅受持,還要修持得無漏,這是大家共同的方向。佛法要入心,不能缺少戒、定、慧。修行若不懂得持戒,我們的心很快就會脫軌;脫離了戒,就容易犯錯。戒能防非止惡,預防無明的心念生起。例如貪圖享受、瞋怒等都是心中無戒;戒在我們平時的心念,而非殺、盜、淫等才需要戒律。

戒,如一條繩子,規範界址,使我們不敢跨步越界。也好似一道牆,牆內是我們的本分事。守規矩的人,只看那一條繩子,腳就不敢跨過去。記得以前到工地,施工中的工地都會在周圍拉起一條繩子。同仁看到我來了,趕緊將那條繩子放下來,讓我過去。雖然放下繩子,但我堅持繞過去,不能越過界址。何況修行者需要築起一道戒的牆,自我規範。

戒,就如一條界線,預防我們越矩、犯錯。修行者要「以戒為制度」,在群眾中,如若人人守戒,遵守制度,自然群眾和合整齊。有了戒,心才能定,因為戒是一條康莊的菩提大直道。走在這條開闊的道路上,我們不會越界,這才是修行者的真功夫。心若定,不會有分毫之差,也不會受到外面種種境界影響。心定守戒的人,也是最有智慧的人。

我們若失掉智慧,表示心不定,心沒有戒律;因此,我們要「修持無漏戒定慧」。傳承靜思法脈,人人要發「四弘誓願」──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還要身體力行。廣度眾生,就算是十惡五逆的眾生,我們也要想盡辦法度化,以成就人人的道心。菩提芽開始萌發時,我們要以園丁自許,好好用心培養,殷勤除草、澆水,景觀才會優美。

◎願行聞思修,厚植功德力

我們要有學佛的理想,也就是「發願」,要把學佛的「人生藍圖」畫出來,進而身體力行。我們的理想與行動,都不離開「福」、「慧」兩個字。「福」,就是要修慈。我們要有開闊的心胸,和合眾生如大地,大地則能包容萬物,這叫做慈,如慈母、慈父之心。佛陀乃三界導師、四生慈父,我們既然要學佛,就要學「慈」。慈,就是福;要修得為眾生付出,造福人群。

還要有「慧」,有智慧,才不會錯亂我們人生的角色。既然已定好修行的人生藍圖,就必定要有智慧。戒、定、慧外,還要聞、思、修;我們既然發願,在福與慧中身體力行,就要在聞、思中不斷修行。

聞法後,還要好好地思考:我今天的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有放寬心包容一切嗎?每天都要靜思己過,若有過錯,就趕緊懺悔,「懺悔則清淨」。聞、思、修,要即修即行,與人廣結好緣,叫做願行。

我們既已發願,就要按照理想的藍圖修行,才能「深植善根功德力」。善根要愈植愈深、愈伸愈遠,這棵樹才能堅固、茁壯,此即「功德力」;我們用功修行,道心就能堅固。有戒定慧、聞思修,這就是功德的力量。

此功德還要「正知見思」,要正知、正見,我們要透徹瞭解佛知佛見、一切種智,就要回歸我們心靈的淨土──如來地,也就是真如的本性。佛陀講演整部《法華經》,要人人諦聽、善思、念之,就在於此。

時間不留人,佛陀也有大限的時刻,不得不暢談他心中所保護著的大法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的一乘真實法。長行文過後,佛陀還要用偈文,重新再述說一遍,「佛陀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」,開始說出:「比丘比丘尼,有懷增上慢,優婆塞我慢,優婆夷不信。」

佛陀親自說法,竟然弟子之中,還「有懷增上慢」的比丘、比丘尼,佛陀的內心是多麼感慨!除了比丘、比丘尼增上慢外,連優婆塞、優婆夷等在家男女二眾居士,都有我慢與不信。佛陀也說,居士有我慢,學識較高、地位較高,或家境較好的人,對其他人就比較輕視。佛陀時代,同樣在聽法的皈依弟子,男眾有我慢,女眾有不信,何況我們現在呢?

經云:「不自見其過,於戒有缺漏,護惜其瑕玼,是小智已出。」

「戒」,能防非止惡,不但惡事不可為,就是惡念也不該有。
又名清涼,因人能止惡行善,則必心安理得,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。
「於戒有缺漏」,戒為出生死海之寶筏,若筏有缺漏,則仍沉沒於生死海矣;故戒有無缺戒、無漏戒等。

「其數有五千,不自見其過」,這些四眾弟子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。發心修行,要懂得自愛,要尊佛重法,法由佛來教。不尊佛、不重法,也不尊重自己,故曰「不自見其過」。

這五千人,因為是「增上慢」,不覺得聽法半途離開是過失,也是自己的損失。這樣的人「於戒有缺漏」。我們既然是學佛者,必定要以戒為制度,要遵守大眾的規矩。而這些人不重視戒律,缺乏守戒奉道之心,心中已經漏失掉真正戒法的教育,故曰「於戒有缺漏」。

「護惜其瑕疵,是小智已出」,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錯,即便心裡會感覺到有一點不好意思,仍有很充分理由,自圓其說,這就是覆蓋。覆藏過失,無慚愧、懺悔心之人,就是「護惜其瑕疵」。

「是小智已出」,這些小智,就是有小聰明的人,他們對佛法並未透徹瞭解卻說瞭解,明明內心感到很空虛,卻自以為是。這種未得謂得之人,就是小智之人。此是重述五千退席的增上慢人。

佛陀在法華會上講經時,道場的形態一樣有我慢、驕傲的增上慢人。佛陀才開始要說大法,這些人禮佛而退,「其數有五千」。這些人「不自見其過」,只有增上慢心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,此為最可悲者。

◎戒,是出生死海的寶筏

「於戒有缺漏」,沒有守戒,總是聽完法後,就漏掉了。戒,能防非止惡,「不但惡事不可為,就連惡念也不該有」,即便心起一念惡,都不可以。戒,「又名清淨」,我們有守戒,心就能清淨。兩天前,印尼伊斯蘭教的領導者,解釋「慈濟」這兩個字,就是清淨、純潔。「慈濟」的深意,除了愛的付出,「同體大悲」不忍眾生受苦;我們自己,若有守戒清淨,心就能清涼。

我們不跟人計較,也不要犯錯,心自然清淨、純潔,沒有懊惱、燠熱。瞋,就是瞋火中燒,一發脾氣,就如引火燒身,一把無明火燒毀功德林。我們若守戒,惡心不起,自然就很清涼。人人都能止惡行善,必能心安理得。修行者要能守戒,自然「心無熱惱而得清涼」。

人若不重視戒,就「於戒有缺漏」。戒,是出生死海的寶筏;我們要度過生死海,必定要守戒,若不守戒,一定會墮落沉溺海中。我們若想安度生死苦難的此岸到達佛的境界,必須乘船度過煩惱河。戒,就如那艘船,能讓我們平平安安地度到彼岸。

這艘船若有漏洞,就會沉淪於生死海中;修行若不守戒,同樣是墮落,我們要把戒守得無缺、無漏。學佛修行要按照次序,第一要能守戒律,才能讓我們的心受法無漏失,真正了徹所有道理,再將此道理普被,讓大家都能夠瞭解。我們很安全的度過煩惱河,也要用寬闊的心,教育人人共同度過生死海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