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22集 疑法自障礙,莫效小智退席人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聽法認真勤受持
一念守志聞思修
切莫疑法自障礙
莫效五千退席人

人間需要宗教,宗教各有所宗、各有所法。人身難得,正法難聞,「一念守志聞思修」,我們既然選擇佛教,就要用心聽聞佛法,要以一念心,認真勤受持。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,若能專心、專念,守在我們的志願,才能真正接近佛的真教法。聽法之後,還要用心思考,將法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,法才有所受用。

「切莫疑法自障礙」,切莫一面聽法,一面心生懷疑,如此法就無法入心。如人在石頭上潑水,太陽一照,水就乾了。我們必定要「信」受奉行,若不相信佛法,就會起疑,即是「自障礙」。

我們對佛法要具足信念,「莫效五千退席人」,佛陀才開始要說微妙至高無上的法,當場就有五千位「增上慢」人退席,不要學那五千位退席人。

長行文講完後,為了加強人人的記憶,佛陀用偈文再重述。這是編輯經典人的慈悲智慧,也是佛陀希望人人重視佛教菩薩法。

經云:「如是四眾等,其數有五千。」

「如是四眾等」,即
一.發起眾,如靈山會眾中,因舍利弗三請,而發起佛暢本懷之說,擊揚發動,
成就靈山會,即稱為發起眾。
二.當機眾:時座之當機眾也。如諸聲聞,正聞本經得證悟之得益者。
三.影響眾:如文殊、觀音等來自他方,助佛教化娑婆眾生,莊嚴釋迦佛法座者,是謂影響眾。
四.結緣眾:薄福眾生,今無證悟之益,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,但作未來得道之
因緣者。

前言「比丘比丘尼,有懷增上慢」,這是重述前面出家眾,聞法沒有真正將法入心,以為全都瞭解,不肯再向前進修。偈文云「如是四眾等,其數有五千」,五千人退席,就是這群心懷增上慢的比丘、比丘尼,還有優婆塞、優婆夷。這是人間學佛的四眾弟子──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。

◎發起眾與當機眾,成就法華因緣

「四眾」,除了出家、在家二眾外,還有在法華會上將要聽佛說微妙法的人。此「四眾」有四項:第一「發起眾」。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靈山會上,佛陀開始要講《法華經》時,有的人好樂佛法,經過舍利弗不斷請求佛陀趕緊說出大家一直期待的一乘妙法。佛陀「三止」,舍利弗「三請」,經由五千人退席後,座中留下來的人,仍然有「四眾」,即發起眾、當機眾、影響眾、結緣眾。

因為舍利弗之「三請」,才有「佛暢本懷之說」,因為舍利弗鍥而不捨的精神,始能發起佛陀暢演本懷之說。其實,從成佛那一刻開始,佛陀一直想要說出能啟發人人愛心,回歸於清淨心,開發人人本具佛性的法。

直到靈山會上因緣具足,時機也差不多,佛陀就要說出一乘實法。但是來聽經的人,心尚未整齊──不肯用心聽法、心仍有懷疑,或驕傲貢高,仍有很多雜念心的人。佛陀希望人人用心、專精聽法,因為唯有一心一志的人,才能接受一乘真實妙法的教育,佛陀因此「三止」。

有因,一定要有緣。我們要感恩舍利弗的智慧,將佛陀說法的因、緣契合得很好,成就佛陀說出《法華經》的微妙因緣。因為舍利弗三請,而發起佛「暢演本懷」之說,盡所要說的話,這是非常祥和、歡喜的時刻。「擊揚發動,成就靈山會,即稱為發起眾」,因為有這麼多人一心請求佛說法,而以舍利弗為代表向佛請求,這叫做「發起眾」。

第二「當機眾」。「當機」就是當時,五千增上慢人已經退席,在此道場正要領受佛陀教法的這些人,就是「當機眾」。如聲聞,正聞本經得悟得益,聲聞者聽到本經後,開始有所覺悟和瞭解。不只瞭解人間集苦的因緣,也知道滅除苦的根源而修行於道。但不是到此為止,還要走上一條康莊的大直道,也就是行菩薩道。

聽聞大法,他能「證」——瞭解、覺悟,知道要開啟大心,發大願,瞭解這種益處之後,能走入菩薩大直道,這就是「當機眾」,能堪得接受大法,進而發心、發願。

◎福薄眾生,結未來得道之因緣

第三「影響眾」。在法華會上有很多菩薩,如文殊、普賢、觀世音菩薩等,對此法早就已經通達,且在他方世界已經成佛,為了幫助釋迦佛度化眾生,現在以菩薩的身分來到娑婆世界,「助佛教化娑婆眾生」,莊嚴釋迦佛的道場,這叫做「影響眾」。

第四「結緣眾」。結緣眾就是「薄福眾生,今無證悟之益」,到現在還未證悟、未受到利益之人。在法華會上,除了當機眾外,難免還有聽經不是很瞭解,但又不敢離開的人,這叫做「結緣眾」。

他們這輩子雖然聽經無證、無悟,但已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」,還是有利益於未來,就是「作未來得道之因緣」。雖然現在還不知、不見佛的真實妙法,然而若願意讀誦、受持,待將來其他佛來到人間,他們也能一聞即悟。就如「讀前世書」,雖然無證無悟,但聽法總有利益,也結了一個來世的緣。這就是結緣眾。

私人一對一的問話,不能稱為發起眾,需要有一群人殷切想要聽法,由一人代表來發問,這才稱為「發起眾」。就如昨天有一群來自印尼六大宗教的領導者,有回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道教、佛教、儒教,會聚在一起座談。他們同樣是憂天下之憂,由一個人代表來發問,這叫做「發起眾」;這群人聽法有受益,就是「當機眾」。這麼多他方不同宗教的領導者都來了,對各自的信徒都有一定的影響力,這是「影響眾」。

當場也有「結緣眾」,靜靜坐著、聽著,雖然無法因此而信佛,但已把佛法的種子放在心裡,承認佛教也是一個和平、大愛的宗教。相信這顆播入心田的種子,未來也有機會能成熟。

我們既已發心修行,就要認真聽法,繼而殷勤受持,一定要「一念守志聞思修,切莫疑法自障礙」,不要自我障礙,要一心一志學而受用,才不會空過人生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