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17集 受持經典續慧命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羅漢辟支不解佛意
薄福少德不堪大法
無佛世時能勤讀誦
精心解義持續慧命

每天清晨抬頭看天空,總有一顆特別明亮耀眼的星星,看起來好像就在面前,實際測量,可能有幾億萬公里之遙。宇宙是如此遼闊,隨著時間,各個星球依序輪轉,也可能先後與地球互轉,這即是天的生態。

對於浩瀚宇宙的生態,我們所認知的僅有一點點,一如對於佛知、佛見,要徹底瞭解,還很遙遠。不過,每個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覺性,只要心念一轉,我們很快就會接近佛心。

◎羅漢、辟支佛,不堪大任

在《法華經‧化城喻品》說到,佛陀為了鼓勵弟子在感到困頓疲乏而停滯時,能有動力往前走;因此每到一個階段,佛陀就給予一座化城,提升他們的道心。但是這座化城不是真的,因為在更遠的地方,還有一個真實、究竟的地方;那是一片清空,靜寂清澄的境界。凡夫只要精進,一轉念就可超越羅漢、辟支佛,達到這個靜寂境界。

羅漢、辟支佛,皆已斷分段生死,但是他們不解佛意,自我設限;以為唯佛獨尊,無人可超越,就自我設定與佛保持一定距離,不肯再向前進。儘管他們已證得圓覺、羅漢果位,但沒有安全感,不敢走入人群,最終獨善其身,故稱「薄福少德,不堪大任」。

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倒駕慈航在人間,用種種方便法啟教,亦以人身示現生、老、病、死,與眾生同樣入滅過程。不過,佛的精神與教法,還是無遠弗屆流傳在人間,此即為法身佛。

佛陀教導我們,修行要福慧雙修,走入人群身體力行,福慧具足,才能度化眾生。德,就是要和眾生有互動,在眾生群中付出,而不受影響,才是真正的佛、菩薩入群處眾的功德。

功德要內修外行,內修就是要修得一分心,進入靜寂清澄的境界,不受外境影響。一切就看我們立下的宏願有多大,志向有多堅定,願大志堅,才能保護好這念心,入人群中不退轉。

◎離開化城,走向菩提大直道

我們要學佛陀的大覺,修大福、大德、大慧,這叫做大法。我們要超越羅漢、辟支佛自我設定的境界,向前邁進;離開虛幻的化城,精進直往真實的境界,這是一條寬濶的菩提大直道。

過去的生活型態與現在不一樣,我們若只讀、誦經文而不去活用,就還停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住世時的法,而不是應現在的法。佛陀的教法是應時代、亙千古,隨時均可受用;端看人人是否用心悟入佛知見,將佛法活用在此時?

佛陀為了教育人們深入真理,常以當代故事,譬喻言說。有個故事:在舍衛國城中,有一位流氓(時人稱惡人),遊手好閒,為非作歹,因為他忤逆不孝,作惡多端,污染世間,帶壞年輕人,被國王判了死罪。

這位惡人叫做如願,雖然平時做盡壞事,但他也會怕死。俗話說: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這惡人萌生求生念頭:「什麼人能救我?」轉一個念想:「啊!釋迦佛慈悲,就是要救人。」因緣巧合,當他起這一念心時,佛陀正好帶著一群比丘入城托缽,看到一群人押著這個惡人去執刑。

如願看到一群比丘從遠處緩緩走來,就大聲呼叫:「佛啊!佛來救我!」佛陀聽到聲音、看到這群人,瞭解其中緣由。當佛陀走近時,如願又再大聲呼叫:「佛啊!救我,若能免除一死,我願意隨佛出家,好好修行。佛陀啊!救我。」

◎如願棄惡從善,用口德度人

佛陀回過頭來向阿難說:「阿難,你去告訴頻婆娑羅王,請求他赦免這個人的死罪,將此人送給我。」阿難到國王面前,向國王說明佛陀的心願。國王是一位學佛很虔誠的人,他聽了很歡喜,能免一個人的死罪,自己也少一分殺生的業;能將此人獻給佛陀,也等於供養,就下令赦免如願死罪。

這位如願,果然如願得救。他很感恩,堅切發大心、立大願,跟著佛陀的僧團回到精舍,出家了。他分秒不空過,聽佛說法,日夜用功,在人群中、僧團裡,無論人家用什麼眼光看待他,或者批評他,他都打從內心歡喜,用消業的心情說:「感恩你教導我!」他虛心受教,不久後證果了。所有的煩惱全都去除,在人群中、僧團裡,人人見到如願,無不心生景仰和尊重。

大家議論紛紛,如願曾是這麼壞的人,怎能如此堅切發心修行,改過之後,人見人敬?。大家就推薦阿難去請教佛陀,佛陀到底是修什麼行,一句話就能影響這麼大?

佛陀對這些弟子說:「過去無量世以前,有一位帝幢佛遊化人間,同時還有一位修行的梵志,修清淨行。當他看到帝幢佛,滿心歡喜,用身心恭敬供養。帝幢佛見梵志虔誠,很歡喜問他:「你這樣身心行的供養,內心有什麼要求嗎?」

這位梵志說:「我無所求,若說有所求,但願能夠永遠修清淨行,身口意清淨。將來修行若能有所成就,所說的法,句句都為眾生所受用;用口德化人,這是我所祈求的,身心清淨、口德圓滿,以口德度人。」

佛陀向大家說:「那位梵志就是現在的我,所以上自國王,聽到佛的法音,自然歡喜、敬重、相信,下至惡人,也能信受奉行。」

經云:「佛滅度後,如是等經,受持、讀誦、解義者,是人難得。若遇餘佛,於此法中便得決了。」

「讀誦」,看文曰讀,背文曰誦。內修靜觀,更加讀誦,如薪助火,心觀益明,是名讀誦。
「解義」,謂善解如來所說諸經甚深法義也。
依解以立行,修行以契理,則可以弘大教,可以證菩提,善解契經理。
「若遇餘佛」,謂如來遍歷前九類,微塵剎海,常演斯法調伏眾生,令歸性海。

誦經的好處,就是幫助我們印記在心裡,而不是誦經能消災,我們若記住經義,就不會犯錯,自然有修養,增長智慧。誦經的時候,要從內心靜觀。將心靜下來,內心靜、外面誦,讀誦、靜觀,靜觀、讀誦,就像燒開水一樣,水未煮開前,你還要再加柴進去,一口氣將水煮開了。這就是「經」誦於外,入於心,「心觀益明」。大眾一同誦經,眾口一音,表示心無雜念,人人都是心觀益明。這樣的梵聲,迴旋在空中,能夠引發別人的歡喜心。

除了誦經,我們更要解義,要善解如來所說諸經中的甚深法義。法譬如水,隨方就圓,應彼世代,亦應此時代,我們要好好修持利用,修好口德,讓我們瞭解後所說的法,人人都能信受奉行。

佛陀的精神、理念和佛所說法是活的,即使佛陀的報身、化身已不在人間,但是法身永存。我們若能殷勤精進,精心解義,持續慧命,將佛陀的法,深植心田,活用在現今社會中,這就是身為佛弟子的使命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