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13集 聞而不信受,非真阿羅漢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十八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無上妙理明顯實法
勤增縝思即知即見
唯欠當機一念信解
切莫毫釐當面錯過

每天走出書房,心靈總有千萬般的感恩,感恩大地孕育萬物;所有器世間億億萬萬種物資,無不都是由大地所運載、所育生。看到四季調和,萬物繁茂生長,怎能不心生感恩呢?我們若能體會大自然的道理,還有何法不能通徹?

◎無上妙理,縝思即見

妙理無限量數,很難用言語傳述。佛用智慧,引導我們自徹自悟,透徹這些道理,要我們明心見性,瞭解人人本具真如。「無上妙理明顯實法」,佛陀傳達給大家的無上道理是真妙。

佛陀開示千萬無限量數的道理,讓人人的心與萬物的理能契合,因為道理人人本具。就像剛才抬頭望向淡淡的藍空,仍有烏雲遮蓋,剎那間感覺:人人的本性就如淡淡的藍天,隨著春、夏、秋、冬大自然法則的運轉,淡淡的藍空是恆存,但浮在上面的黑雲卻是瞬息變化。

在走廊小立片刻,不知覺中,雲在快速變化,但其背後,那一片淡藍清淨的天空,靜而不動,只是大自然在運轉,這就是「明顯實法」:不動的境界裡,它最真妙、不生不滅。「勤增縝思即知即見」,人人若能聞法用心信受,再殷勤一些,更縝密地思考,就能瞭解佛知、佛見。

佛法的道理是永恆的,但是隨著時代輪轉,要應用佛法啟發我們的心智、淨化人心,就必須有志、有願的人勤加用心。增長聞法的智慧,這念心要更縝思;我們的方向就是要知佛的知見,解佛所瞭解的法,追隨佛的芳蹤,體會宇宙萬物真理。

◎在纏如來,被情絆住無明覆蔽

修行絕對不能隨著本身情、愛的情緒而起伏。有個孩子從小就病痛纏身,原來他得了一種非常罕見的癌症,從他來到人間,病痛就纏著他。但是,這孩子識見不俗,他說出來的話,都令大人省思再三,啟發很深的道理。醫師判斷孩子的病情,可能不會超過五歲或七歲,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間。

偏偏這個孩子因緣未盡,走不了,總在人群中,一次再一次地看到他。當他冷靜時,情緒控制得好,道理就很明朗。媽媽疼惜萬分,母子間的因緣似乎很密切;當他情緒一來,作母親的心就非常折磨。

孩子情緒來時,母親的忍耐也有極限,這種糾纏不清的緣,讓外人看起來感覺很苦。孩子身痛,母親的心也痛,煩惱糾纏時,彼此瞋恨、埋怨,這到底是何因緣?感覺到情緒的起落,也是人人本具。

道理還是在心中,不增不減,這就是本性原在;但是,年紀愈大情緒就愈多。有時與人對答時,他一開口就會傷人。在人群中生活,污染的習氣會慢慢地增加,天真的清淨本性就一直減少。前兩天看到他消瘦的樣子,內心很不捨,人若能常保童真的本性,不再增加世俗的習氣,了斷這輩子的因、緣,來生不再結交不好的緣,不是很好嗎?實際上困難重重。

因緣果報法,是一種很微妙的理。修行會如此困難,是因為我們是「在纏如來」,被無明纏在本具的真如。人人本具佛性,偏偏在人與人間糾纏著,母子是如此,相信同修者亦然。明知道理是那麼明朗,但是人與人之間,有時被情絆住,彼此糾纏,讓真如本性被無明覆蔽,真是可惜。

◎修無漏慧,學菩薩法

要如何才能讓人瞭解「覺有情」?我們要殷勤精進,增加自己縝密的思考;我們要修「無漏慧」,瞭解之後,就要很縝密預防,不要讓稍微瞭解的法又變成一知半解。

天地萬物無不在為我們說法,但因為欠缺那念信解,常常讓法在面前錯過。錯過毫釐的信念,會失於千里。凡夫不能瞭解,是因為被迷情纏住。人人若能「勤增縝思」,殷勤、縝密地思考,以我們的真如本性,要瞭解佛知、佛見,應該沒有什麼困難。法會漏失,是因為欠缺當機的一念信解。

佛陀在世時,用了許多方法教導眾生;佛陀滅度後,僧團結集經典,流傳至中國,無數的高僧大德,經過思考、體會佛的道理,用心編寫,才有千經萬論流傳至今。這「無上妙理明顯實法」,其實都在我們面前,只要我們勤增縝思就能即知即見。「唯欠當機一念信解」,我們若時時都能信解,這念清淨的信心存在,我們就會提高警覺。「切莫毫釐當面錯過」,絕對不要讓心念有一點點的偏差,毫釐之偏,真實的法就當面錯過了。

這種妙理,說淺,當機即是;說深,就如天地宇宙之廣闊。若能用心收攝,就在你、我的心思之中,雖說深奧也很簡單。

佛陀說:「舍利弗!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、辟支佛,不聞不知,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」,「但」──只是唯一,諸佛說法無數,歸納回來,只為了教大家行菩薩法。

要回歸如來地,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必定要走過這條菩提道,也就是覺有情的道路;覺有情就是菩薩。我們既然修行,就要面對芸芸眾生,入人群關心眾生,但不受任何迷情所污染;佛陀教菩薩事,就是教我們學菩薩法。

佛陀又說這些阿羅漢、辟支佛,若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了,不想再進一步聽經聞法,不肯「勤增縝思」,他就是不瞭解佛陀的心意,又如何懂得佛知、佛見,達到與佛同等的見解?

像這樣「不聞不知」,不想理解佛是為教菩薩法,「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」,這不是佛所要教的弟子。佛弟子,要有廣大心,入人群,不受人群影響和污染。有清淨的心,才能真正透徹宇宙萬物的真理,否則就不是佛弟子。

經云:「又舍利弗!是諸比丘、比丘尼,自謂已得阿羅漢,」

「是諸比丘、比丘尼,自謂已得阿羅漢」,不復進求無上菩提,是增上慢人;此輩未得羅漢。
聞而不信受,如何能知能解佛之知見。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

若這些弟子自以為已經得阿羅漢,「不復進求無上菩提」,不願意再向前精進,就是「增上慢」人。這種人肯定還未得到阿羅漢果。

因為佛真正的心意,他還不瞭解;雖然知道六道輪迴苦,想要斷生死,卻只想獨善其身。在佛陀的認知裡,這種人不是阿羅漢,雖然有聽法,卻「聞而不信受」。大家在聽法,「你們都在聽,知道嗎?」「知道。」「做得到嗎?」「慢慢來。」這就是「聞而不信受」。既然瞭解,就要當機立斷,把握當下,才能恆持剎那。

一念間的發心,就在剎那間。剎那,這麼短暫的時間,能夠永恆存在,這就是真理;真理,本來就不生不滅。但是若自以為瞭解,卻不聞不信;或是「聞而不信」,雖聞但不肯信受奉行。這種不聞不信或聞而不信的人,非佛弟子。

每部經的最後,都會讀到「聞佛說法已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」是否人人都能信受奉行?一定要信受,還要身體力行。若能達到那個境界,可聞一知十;若未到那個境界,聞千不知一,空過時間。若「聞而不信受」,無法知佛知見,也無法解瞭佛的本懷,故說「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」。

我們一念間有無上的妙理,「明顯實法」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只要我們日日殷勤,縝密地思考,就能體會佛知、佛見。我們就欠缺「當機一念信解」,雖然聽過無上妙理,在剎那間「知道了」,儘管對無上妙理只是一點點的信解,「切莫毫釐當面錯過」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