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12集 不信圓法,非佛弟子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十七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信心深植諦信無疑
羅漢具足智斷之能
辟支佛有覺悟之智

學佛者必定要日日發願,守志奉道;無論外面的境界如何變遷,我們的心要深信不移。我們之所以無法專心,就因為信心不足,心有疑慮,以致心被誘引到其他境界。要瞭解道理,信根要伸廣、伸長,又能深植;信根愈深,對真諦道理就不會再有疑慮。

佛陀用心修行,探討眾生為何會有千差萬別的無明煩惱?經過苦心、專心、耐心、細心地不斷思考,透徹覺悟之後,開啟人間無明的奧祕,才有初期的佛法。

◎佛三轉四諦法輪,度五比丘

對初根機者來說,會接觸到佛法,都有其時機因緣。佛法要應世普傳,一定要對機;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,就是佛陀最好的對機者。因為這五個人隨著悉達多太子修行,半途發生誤解,失去信心,離開太子。悉達多太子覺悟成佛之後,體會奧妙的道理,要與大家分享,理所當然地回到鹿野苑,找曾與他同修、同伴的這五個人來說法,此即五比丘的時機因緣。

當時,這五人看到太子成佛了,從懷疑而生起信心、聽佛說法。佛陀為這五位對機者,開始說苦、集、滅、道,此時,佛、法、僧,三寶具足。這五位聽到佛陀分析人間千差萬別的煩惱、苦的生態後,五個人並非同一時間覺悟,佛陀仍要三轉四諦法輪,大家才真正透徹瞭解。

第一次,要透徹瞭解人生的苦,是「集」來種種的貪、瞋、癡,從人的心態變異出來,造成很多的苦,集很多的禍端。既已覺悟,就要從人心源頭的一念無明開始,下定決心滅除這些苦。佛陀初轉四諦法,阿若憍陳如是第一位覺悟者,決心要依照佛陀所教化的這條道路好好修行。

其他四位,好像瞭解世間的苦,但是一時還無法很清楚為何一切煩惱都是從心而起?佛陀再轉法輪,同樣的法說第二次。又有兩個人瞭解苦的源頭是從心開始,若要消除一切苦難,就要制止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的心態。五毒的雜念心若能制止,自然就不會再攀緣外面境界,造作種種煩惱。

這時還有兩位,「雖然已瞭解集來外面種種,污染了這個心,永遠都沒有解脫的機會,但是,心的污染要如何滅除呢?」佛陀再為最後這兩位三轉「四諦法」。這兩位徹底瞭解人生的苦難,來自於集種種無明煩惱,緣外境的起心動念,集了許多苦難,落入無有盡期的生死。要如何滅除長久以來輪迴於六道的苦難?唯有修行於道,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,走上菩提道路修行。

佛陀再問:「人人都瞭解了嗎?」大家表達出對「四諦法」真正透徹瞭解後,人人都已證果。佛陀安心為這五人皈依,鼓勵他們專心出家修行,於是他們走上這條開闊的菩提大直道。此時三寶具足,法輪初轉,僧團在人間。

◎長久薰習,辟支佛具覺悟之智

證得阿羅漢果者,已具足智斷二德,得到斷除煩惱的智慧。我們修行,不求只證到獨善其身的阿羅漢,而是要先瞭解人生的苦難來自煩惱,要具足斷除煩惱的智慧。辟支佛比羅漢的智慧再高一級,因為生生世世都在聞法,長久以來的薰習,使辟支佛具有覺悟之智。

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很聰明,「法譬如水入經藏」演繹時,北、中、南部都有很可愛的孩子,才兩、三歲多、四歲、五歲不等。見到大人比手語和唱誦,孩子比大人勤快練習。四、五歲的孩子,趁著阿嬤不在,偷偷將電腦打開,跟著畫面比。「學而時習之」,從生疏練到熟悉,到後來,連大人都要跟著孩子學手語。這就是過去生已經薰習了,這一世來到人間,記憶猶新,還未受到後天環境所污染。

常說,去了又來會很清楚。以前人說讀前世書,佛教則說因緣輪轉再回來。過去生的緣盡了,捨彼投此,今生的因緣很快就接續,這中間不受其他污染,記憶都還很鮮明。辟支佛生生世世已經聞法信受,但是未斷除所有煩惱,還有少分無明存在。

不過,辟支佛的悟性很高,來到人間,還是會延續過去所理解的人生無常;無論是日月輪替、四季輪轉,都令他感觸到無常的道理。辟支佛,也就是獨覺;無佛出世時,他看到人事物的境界,明朗覺性猶在。「辟支佛有覺悟之智」,但是還有少分無明在,與佛相比,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。

◎真正的佛弟子,方知佛本懷

佛法在人間,必定要有對機;對機,一定要有因緣。阿羅漢能接觸到佛陀的教育,去除無明煩惱。辟支佛則比阿羅漢再高一級,他不只能去除無明,還能瞭解世間無常在瞬息之間。

前面經文:「舍利弗!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、辟支佛者,不聞不知,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」,阿羅漢已有斷除煩惱的智慧,辟支佛也能瞭解天地萬物道理的起因;雖然知道,但不是很透徹的瞭解。佛陀對五比丘,就要三轉四諦法,何況未來這麼多的眾生?

佛陀四十多年的時間,循循善誘,耐心地隨機逗教,教育人人信受奉行佛的教法。身為佛弟子,若還不瞭解佛的本懷,不瞭解諸佛來人間施教的目的,若如此,這還是佛弟子、羅漢、辟支佛嗎?不是。

佛陀說重話,就是要人人清醒,不要故步自封於自己的境界,應該闊步向前走。因為凡夫的境界就是迷,賢人的境界雖已瞭解道理,能夠分別是非,但還未很透徹。

我們常說,「大時代需明大是非」,若是「大劫難」呢?就是劫濁時代,眾生垢重,見解的濁氣很重;人與人之間,無法彼此瞭解、尊重與愛,以致互相對立,產生很多禍端,對人間生命造成威脅。在劫濁亂時,天災、人禍,不斷產生,在這「大劫難」時,人人就需長養大慈悲。

在這種無明劫濁時刻,需要啟發大智慧,有智慧能瞭解是非,更需要啟發大慈悲;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向前精進的原因。僅說「知道」還不夠,還要身體力行,才能將無明打開;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,唯有入人群中才能透徹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。因為「無量法門」在前,我們才能「通達諸法,得大智慧」。

經云:「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」

「此非佛弟子」,即化城未是寶所,偏執權教不信圓法,未證謂證,此即非佛弟子,此即為增上慢。

若人人都自以為已得羅漢果、辟支佛果,但對佛知、佛見,及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是為了教化菩薩事,卻不聞、不知、不解,佛說「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」

「未得謂得」,自以為已經得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、什麼都瞭解。若如此,佛陀說:「這不是我的弟子,非阿羅漢、非辟支佛。」佛陀又說:「又舍利弗!是諸比丘、比丘尼,自謂已得阿羅漢。」若是這些比丘、比丘尼,自認為已經得到阿羅漢果,有能力去除無明、煩惱,那就非佛弟子。佛陀這句話,是要大家時時慚愧、懺悔,不要自大。

我們出家修行,就要用心學佛所學、行佛所行,還要覺悟佛的境界,如此,才是真正學佛。

佛陀慢慢地帶領我們到達《法華經》〈化城喻品〉中的一座化城,既到此處,看到大家又累又倦,佛就跟大家說:「到了,到了。」等到人人從疲勞中恢復之後,佛陀又說:「這不過是暫時休息的地方,並非我們所要到達的究竟之處,來,大家再往前走。」故說,「化城未是寶所」。

但是,偏執權教之人,無法瞭解佛陀圓滿大乘的真理,自認已經證果,不必再向前。這種「未證謂證」的人,非佛弟子,就是「增上慢」,很自大,方向偏差,還無法信受。其實,法很簡單,眼前即是,步步踏實即是精進的道路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