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09集 五濁障重,智淺根劣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十三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五濁障重值此時
智淺根劣昧良知
至愚至癡不安理
舉劫濁四濁齊現

在這天將亮未亮之際,晴空萬里無雲,只見一顆耀眼的明星,與下弦月相伴。好像一面藍色的清鏡,美得令人心淨明朗。體會到佛陀當時夜睹明星,開悟見性的環境。我們清淨的本性與大自然境界會合,那分美妙無法用言語形容。

人間的環境能使人心開朗,也能使人心污濁,甚至會引起很多複雜的見解,與無量數的煩惱。現在的凡夫人間,已是「五濁障重」的時刻;幾千年前以來,因人心的煩惱濁氣,已使人間處於減劫中。

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社會十分複雜,不只是國與國間互相的侵略,還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教。因為人心煩惱重重,使得人禍叢生;有自省能力的人想要修行,但方向渾沌不明,所以各立宗派。佛陀降生於皇宮,從小就感受到種族的不平等,因此萌念要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。

前言「諸佛出於五濁惡世」,可見長時間以來,世間就處在濁惡的氛圍中。現在地球人口已逾七十多億,隨著時代轉變,思想愈複雜,煩惱濁氣也愈來愈重,這個世間真的是五濁障重。

「值此時」,是指現在這個時代。「智淺根劣」,人人智慧淺薄,短視淺見,只圖眼前的利益,不知為未來子子孫孫設想。放眼天下,商機蓬勃發展,跨國大企業比比皆是;其源頭來自工業,工業又來自山河大地的破壞及空氣的大肆污染。

這重重疊疊的濁氣,起自現代人的「智淺根劣」。只有世智辯聰,沒有智慧,叫做「智淺」。「根劣」,欠缺善根,自私自利,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,不曾想過天下有多少天災人禍的難民,加上貧窮困苦、飢餓缺糧,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。

「智淺根劣昧良知」,都被欲念、無明遮蔽良知,是「至愚至癡」的人,所做之事,不肯按照人倫天理的軌道來做,這是五濁惡世最熾盛的時刻。

◎眾生垢重,成就諸不善根

五濁惡世中,「眾生垢重,慳貪嫉妒,成就諸不善根故」,試舉「劫濁」,就知道「四濁齊現」。在此「劫濁亂時」,四大不調,天候亂了次序,人倫道理也亂了次序,父不父、子不子。以前常說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,孩子視父母如天一般敬愛。現在父子就像兄弟,強調要用愛的教育,父親要尊重孩子。孩子發脾氣,父親就跟孩子道歉說:「對不起,爸爸剛才太衝動,誤會你了。」孩子的態度居然是:「好吧,知道不對就好了。」

聽起來感覺很新潮,但是,父親就是父親,孩子就是孩子,怎能當成朋友、兄弟呢?整個教育環境也是一樣,師不師、生不生,對老師的恭敬心沒有了,不尊師,自然就不重道。

「劫濁亂時」,就是「眾生垢重」。因為「慳貪嫉妒」,使得時代亂了次序,就亂在煩惱與見解;人若煩惱叢生,見解也會偏差成濁,使得整個大環境陷入烏煙瘴氣的「劫濁」。

因為煩惱濁、見濁,「成就諸不善根」。人倫亂了,想要做一個威嚴的父親不可行,要做一位嚴師教育學生也處處受阻。從家庭教育開始,一直到社會教育,「諸不善根」遍及整個社會;使這個時代更加惡化,這就是惡性循環。

◎善根從精進、持戒中來

佛陀時代有這樣一則故事。佛陀的眾多弟子中有老有少、資歷有深有淺。資深的叫做長老;年輕幼小的,叫做沙彌。有一天佛陀講經時,道場坐滿弟子聆法。前面有位長老,伸直了雙腳,坐無坐相,十分散漫。旁邊則是一位八歲的小沙彌,正襟危坐,身形端莊,用心聽法。佛陀看到資深長老,坐不端正、聽法神不守舍,心裡很難過,就應機說法。

佛陀慈示說:「修行,所謂早來修行就叫做長老,是這樣嗎?其實,天地萬物無不都在為我們說法,我們若不懂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精進,不懂得在接觸大環境所有的物資時,就起那分愛心、淨心,分析所有事物,又如何培養我們的道心?我們的道心若有那分慈、悲、喜、捨,就懂得精進,守戒律、重師道,這才是真正深習善根的修行者。」

佛陀說完後,問道:「大家看到坐在我面前這位長老嗎?」大家目光集中在這位坐姿不端正的人,異口同聲地說:「有。」

接著,佛陀又說:「還有一位小沙彌,形相端嚴,認真聽法,你們有看到嗎?」大家目光又移到這位小沙彌身上,高聲說:「有。」小沙彌的精進,更顯出這位長老的懈怠、墮落,佛陀言:「是啊!修行,看看周圍的環境,自己的心要提高警覺,好好培養善根。善根是從慈、悲、喜、捨,精進、持戒中來,人人要自我警惕。」

◎慳貪嫉妒,用四攝法度化

「眾生垢重,慳貪嫉妒」,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,常犯的心態。「眾生垢重」,具此無量煩惱之眾生,不是輕輕的煩惱,而是很重的煩惱,稱怍「惡眾生」。這種煩惱垢穢很重的「惡眾生」數量很多,他們「不能見容為善者」。

自己不肯為善,見他人做善事,不但不讚歎,又想盡辦法毀謗、破壞,這些惡上加惡的人就是惡眾生。這種重障之人,有很重的煩惱,叫做垢重。「慳貪嫉妒」,是人常犯的心態,不僅不懂得隨喜功德,也不肯禮賢下士、提拔人才,且又嫉賢妒能。見到他人優秀,自覺比他更優秀,就生起煩惱,遮掩他人的才華,不願讓他浮出枱面。

這種善於嫉妒的人,生性貪婪,貪自己的名與利,擔心名利受損,有好的法,不肯與人分享;有好的事情,也不肯帶人一起做,不願與人相互利益。這種埋沒人才的人,就是「慳貪嫉妒」。

我們常說「四攝法」——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。懂得布施,好的法就要慷慨多分享。利行,彼此互相勉勵,於我們修行有利益。人與人之間要「愛語」相對,鼓勵別人,就要用「愛語」;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,互相分享、互相利益、互相提拔,就是「同事度」。

但是,慳貪嫉妒者不肯如此,「但知相爭相害」,別人比較行,就想方設法排除、壓制他,這都在「慳貪嫉妒」之內。

◎煩惱濁、見濁為因;劫濁、眾生濁、命濁為果

「五濁」之中,煩惱濁、見濁,是劫濁的因。煩惱濁、見濁不斷累積,造成這個時代的濁氣,以致人倫道德觀念衰微、淡薄,演變成現在的「眾生濁」。不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多,對天,是污染;對地,是破壞;對人,是互相爭奪。人不懂得自我清淨,還自我污濁;不只自我污濁,還去污濁他人。這是「眾生濁」的時代,讓人很無奈。

五濁中,以「劫濁」、「眾生濁」、「命濁」為果。生活在現在的社會,得面臨精神上的壓力、環境中的煩惱,還有天災人禍等,人畜病菌交雜爆發的瘟疫,及罕見疾病也愈來愈多,時時感覺生命備受威脅,這就是「命濁」。

「煩惱濁」、「見濁」是因,結果就是「劫濁」、「眾生濁」、「命濁」,這叫做「五濁」。在此「五濁惡世」真的苦不堪言。我們有幸值遇佛法,雖然距離佛世兩千五百多年,只要我們用心接受佛法,與佛住世的正法無異。但若我們懈怠、放縱自己,即便正法在面前,也會變成末法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