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00集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九月三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眾生聞諸佛菩薩法
讚歎菩提及一佛乘
聞已則得歡喜信樂
以此聞法為增上緣
樂佛大智發菩提心

我們聽聞佛法,是為了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佛性,因此,聽法首先要起歡喜心。聽到佛號會歡喜,聽到菩薩法,心會輕安自在,且好樂佛法,向佛菩薩看齊,這是學佛者的心。

我們要從內心讚歎菩提;讚歎就是歡喜,菩提就是覺道。不僅自己歡喜讚歎,還要讓人人聽到佛、菩薩的法,都能起歡喜心。菩提覺道的方向就是一佛乘,也就是佛知、佛見。佛陀說法是對應根機,我們若發心、立願,決心向一佛乘,聽到菩提道自然歡喜信樂。

「以此聞法為增上緣」,佛陀的悲心,要開啟人人心門,但仍需要種種因緣。我們道心要堅固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眾生的苦難,都是我們的增上緣。

聽法之後,還要去「觀」,也就是深入瞭解。就如慈濟人到受災的國家去援助,透過照片、影帶和參與賑災者分享如何去膚慰苦難人,讓他們心開意解。我們得以理解佛陀內心所保護的大法,就是要向大家開示菩薩法,希望人人透徹、瞭解人生苦諦,瞭解了道理自能與佛心相契合。

苦是從「集」而來。例如原本富有的家庭,遭到一場人間的無常變化,使富有的家庭淪為落魄、苦難,剩下孤老無依,或病苦殘廢等。這個人的苦,是經過一輩子所集來的,叫做「集」。

看到這集來的苦,我們知道要警惕,人生需要接受佛法的教育,才知道「滅」苦的方法,要修行於「道」;這就是聞法,「以此聞法為增上緣」。聽聞佛法,最重要的是要瞭解並印證道理。

我們聽聞人間的真實法,「樂佛大智發菩提心」,愈看盡人間,愈接觸人群,對佛的大智慧愈傾慕,由內心生出那分無上的敬佩,菩提心就愈來愈堅固,好像湧泉一樣,源源不斷。因此,學佛絕對不會懈怠,我們從正法的源頭——佛、菩薩法,開始起歡喜心接受,並且時時讚歎,自我修學,也能引導人人一起修學佛的一乘法。

從自己開始,在人與人之間互相感恩、尊重,自然彼此那分的無私大愛會像湧泉一樣不止息,此即歡喜信樂。若能信樂所有的增上緣,對佛法就不會起懈怠的心,只會愈來愈歡喜,「樂佛大智」──愈歡喜佛的大智慧,愈能開啟我們的菩提心。

經云:「是諸眾生,從佛聞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」

「聞法」,聞教法也。
法華經安樂行品曰:「合掌讚佛,聞法歡喜。」
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。以遠離微細雜念故,得見心性。心即常住,名究竟覺。
「一切種智」,即三智之一。
言能以一種之智,知一切諸佛之道法,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。
三智即
一、世間智:謂凡夫外道之智也。
凡夫、外道等於一切法,種種分別,執著有無,而不能出離世間,是名世間
智。
二、出世間智:謂聲聞、緣覺之智也。
聲聞、緣覺以一切智,修四諦行,而能出離世間,是名出世間智。
三、出世間上上智:謂佛、菩薩之智。
由佛、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,不生不滅,得如來地。
超出聲聞、緣覺之智,是名出世間上上智。

佛陀用種種譬喻言辭,為眾生說法。「是諸眾生,從佛聞法」,人人若能用歡喜、恭敬、尊重的心聽法,「從佛聞法」,用心聞佛教法,就能到達究竟。

學佛者能虔誠學法,講法的人自然就會更認真用心,這是相互的。何況佛所說的法,是佛心所護念的一佛乘,就是教菩薩法,也就是教我們如何成佛的方法。《法華經》〈安樂行品〉中有云:「合掌讚佛,聞法歡喜。」

聽經是一種非常莊嚴、神聖的事情,我們必定要用很恭敬的心。「合掌」是表示恭敬,用精進不敢懈怠的心聽佛說法;而且「讚佛」,不只耳聞,口還要讚歎,因為人能弘法,聽法之後,還要與大家分享。

◎覺心初起,雜念遠離

「合掌讚佛,聞法歡喜」,聽法之後,要起很歡喜的心,表示法有入心。常說「法譬如水」,我們的心地若撒下種子,還需要水的滋潤,種子才能發芽,成長為樹木或森林。法若入心,就如大地得到水分,種子的道芽,就會不斷成長;因為有所感受,所以常常很歡喜。聽法若沒有感受,就如同水從水管中流過,沒有得到真實法。

得到真實法的人,浸潤在微妙法中,就會忍不住拊掌歡喜讚歎:「妙哉,妙哉!」聽法若常常起歡喜心,就表示法入心。「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」,初聞法的人,一聞就歡喜;表示法與心相應,宛若水乳相融,分不出是水還是牛奶。因為法與我們那一念心會合,讓我們很歡喜,並且滋養慧命有所成長。

「以遠離微細雜念故」,凡夫的煩惱都是從很微細的雜念開始,無明一起,非常微細的貪、瞋、癡,就在內心作祟。明明想要把心靜下來,但是,很多的雜念卻不斷複製,將這些法遮蓋住。我們要將法入心,但是很多煩惱無法去除,法就不能入心常住。我們既然已經接觸佛法,就要覺心初起,摒棄那些微細雜念。

就如哈鐵木爾醫師分享:我們的身體有幾百萬億的細胞,好的細胞和壞的細胞,如同在交戰;若壞細胞佔了上風,病菌就不斷地複製。同理,善、惡念時時都在對立,好念頭若被壞念頭打敗、佔據,善念會不斷消失,惡念就不斷複製。這些惡念、煩惱,就是微細雜念。我們這念覺心若生起,立願堅定,自然能生出勇氣,就能除去微細雜念。

我們的清淨本性若被微細雜念遮蓋住,一旦覺心初起,就如同陽光從厚厚的雲層透露出來,自能「得見心性」,「心即常住」,這念清淨心就常住我們內心,此即「名究竟覺」。

◎究竟覺,乃出世間上上智

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」,佛陀為眾生說法,眾生從佛聞法,能究竟得一切種智。究竟,就是已經到盡頭,從初覺一直到究竟覺;這究竟覺就是一切種智,為佛的三智之一。「以一種之智,知一切諸佛之道法,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」,佛具一切種智,能到達最究竟,瞭解一切眾生種種因緣。

三智,第一是「世間智」,也就是凡夫、外道的智。凡夫,是沒有修行的人;外道,則是不學正法的人。世間種種分別、執著、複雜的煩惱,這種世智辯聰,就是世間智。凡夫被這世間不明究竟的道理所蒙蔽,無法出離世間,包括三途六道。

第二是「出世間智」,就是聲聞、緣覺之智。能分明瞭解是凡夫的世智辯聰,或是外道的邪思、邪法,叫做「一切智」。既已瞭解複雜的世間,自然會有所警覺,想出離世間。聲聞是聽「四諦法」而修行,緣覺是聽「十二因緣法」,瞭解人生的去來、種種因緣。這些小乘知道世間是苦、空、無常,盼望能夠出世間而開始修行,但仍會停滯於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法」中。

第三是「出世間上上智」,就是佛菩薩之智。「由佛、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」,諸佛菩薩能瞭解世間以外,諸法寂靜的境界,為人人內心本具,只是凡夫還無法領悟此境界之寂靜。「不生不滅,得如來地」,唯獨諸佛菩薩的心境是如此的寂靜堅定,不會因世間種種環境而變異,能堅定入如來地。這種智慧已超出聲聞、緣覺的智慧,叫做「出世間上上智」,也就是「究竟一切種智」。

我們學佛,要學得內心到達與諸佛菩薩同等的境地,也就是到達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自然不生不滅的如來地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