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97集 諸佛說法,為令眾生離苦得樂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三十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佛慈開示教菩薩法
饒益眾生皆得安樂
聞修悟入植眾德本

佛陀慈悲「開、示」,希望人人能夠體會佛心、佛知、佛見。佛陀的心是大慈悲心,佛陀的知見、智慧浩瀚無窮。其實,佛心智慧人人本具,以是佛陀苦口婆心,希望能夠啟示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。

◎付出愛心,即利益自己

偏偏眾生就是執著、沉迷,佛陀以種種的因緣示現在我們面前,用無量數的譬喻來教化,但眾生又能體悟多少?不論我們聽了多少經典、懂得多少道理,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人、事、物的煩惱,卻無法將聽到的法及時應用出來,這就是凡夫。即便是人與人說話,聽話的一方也無法很貼切的理解說話人的意思,何況佛知、佛見、佛的心懷,我們又怎能瞭解?

何謂「佛心」?佛陀開示菩薩法,教導我們行菩薩道:「發揮你的愛心,眾生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;天地之間,眾生共業,我們要與天地共生息。這念愛心的付出,其實也是利益自己。」哪裡有困難,我們就與貧困苦難人會合一起,去接觸、幫助他們,就能體會這種救人的感覺真好。

面對苦難的眾生,才知道自己平安的幸福。別人的困難,我們去幫助他,讓我們見苦知福,彼此感恩。這就是佛陀教我們行菩薩道,啟發我們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同理心;瞭解眾生的苦,站在眾生的立場來設想,就是佛法所說的大慈悲心。

◎苦既拔已,令其住於安樂

我們進而還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不只是對現世的人間,還有未來無量無數的人間都發願付出。佛陀來人間開示我們,教菩薩法,行菩薩道,「饒益眾生,皆得安樂」。無論未來多麼長久,從現在開始,我們就要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。佛心、菩薩心,就是父母心;菩薩安慰眾生的苦難,就如同對待稚兒一樣。孩子不慎跌倒,媽媽趕緊把他抱過來,哄一哄、膚一膚,先安定他的心,再教導他。這就是「饒益眾生」的心。

眾生有苦,「苦既拔已」,就要讓他安住在安樂自在的境界,這叫做「饒益眾生」。讓人人知道佛法的好,他們會起歡喜心,樂意聽法,多瞭解,收穫也愈多。最近因為四大不調,天下苦難偏多,國際間哪個地方有災難,即便是不同宗教、不同種族的陌生國度,慈濟人仍用這分尊重的心、真誠的愛,及時去付出。慈濟人用愛的形態、尊重的心去引導,這種身教,自然成為眾生的典範。他們也會對這一群人間菩薩起歡喜心,跟著慈濟人雙手合掌。

人與人之間彼此要有恭敬、尊重的禮節。菩薩在苦難群中教育眾生,時間久了,受助者也會懂得彼此之間要互相關懷、互相教育。就如最近緬甸的水患,當地志工趕緊張羅、準備物資,到受災的地方去付出,與慈濟人的救助形態一樣。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教育、互相饒益、互相安樂的見證。

◎法髓入心,利益一切有情

佛陀教示菩薩法,我們聽法之後,要聞、思、修,修於內,行於外;自能「悟、入」,體會佛陀的慈悲本懷,進而饒益眾生,使一切眾生皆得安樂。我們內修「四弘誓願」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;外行「四無量心」──慈、悲、喜、捨。在與人接觸當中,內修外現,內在有修養,展現於外的德相,叫做修德,自然成為人人的典範。

我們能夠瞭解佛陀所開示的精髓,法髓就能入心,叫做「悟、入」。「植眾德本」,將這顆種子深深植入心坎裡,就如法髓移入慧命,我們的慧命才能成長。我們要深深體會佛的慈悲,來人間「開、示」,教菩薩法,人人都要「悟、入」,好好地受持。

前文言:「舍利弗!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,多所饒益、安樂眾生,」現在無量億佛土中的諸佛世尊,都以大慈悲心示現人間,面對著無量數眾生的無量煩惱,同樣設種種的譬喻方便來教育眾生,以期「多所饒益,安樂眾生」。

「饒益」,對應「有所損」,就是煩惱。因為我們還是煩惱偏多的凡夫,要接受佛陀的法來安穩我們的心,否則,心不安穩,煩惱叢生,我們的智慧就會減損。其實,人人本具智慧,只是被煩惱無明覆蓋,需要佛法饒益,來教育、安慰、啟發眾生。常說「佛佛道同」,不只釋迦佛而已,所有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的諸佛世尊,都在饒益、安樂眾生。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,不僅為佛法所饒益,我們也能以法去饒益、安樂他人。

經云:「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、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,」

「譬喻言辭」,表示佛為說一佛乘法,眾中猶不能解悟。
故更作三車一車譬喻說。
初許三車,是施權;後等賜大車,是顯實。
「演說諸法」,謂一切諸法,如水乳相融不相妨礙。
如一法捨己同他,則舉體普彼;若一法攝他同己,則令彼一切即是己體。

百千萬億佛土中的諸佛,同樣以無量無數的方便為眾生說法,可見「佛佛道同」,每一個世界的眾生,同樣都是煩惱覆心,法要入心很困難。雖然天地之間無不呈現說法相,但也要有共同的緣會合於此。只是,眾生見解各自不同,無法共同回歸到佛知、佛見的境地。

我們有因緣會聚一起,共同聽一種說法聲,所說的法就是「如是我聞」。過去,佛陀曾出現在人間為眾生說法,只為一個目的──希望人人能夠透徹佛知、佛見。我們要如何突破內心的煩惱無明覆藏,讓本具的佛知、佛見現前?就如閉上眼睛,外面的境界就看不到了,但是外面的境界依然存在。其實,外面的境界隨著「行蘊」,永遠都是無常。

就如清晨時,我舉頭望天,看到淡淡的藍天,然後是一堆黑雲,緊跟著一大簇灰色雲層的後面,有一點點淡粉紅、淺淺橘色的雲朵,好像要浮出來。心念一轉,眼光望向周圍的樹木,靜靜地聆聽鳥叫聲,再回望天際,灰色的雲已轉成白色,把空間讓給藍藍的天。心想:奇哉!奇哉!大地瞬息變化的境界,無不都在為我們說法。所以「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」,這是諸佛菩薩用周圍的境界,恆常都在為我們演說諸法,「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」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