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95集 無明惑盡,本覺即彰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諸佛菩薩無上智
一切諸法寂清澄
得入如來淨妙地
超出聲聞緣覺之智
是名出世間上上智

佛陀來人間說法,開、示,悟、入眾生佛之知見。所謂眾生,指的是天地一切萬物生靈,眾生亦有其世界與善惡,善者好樂正法;一切眾生都是佛陀慈悲覆護的範圍。佛陀教菩薩法,諸菩薩的智慧接近佛智,也都近於寂靜清澄的境界。

每位菩薩已經得入如來淨妙地,心地境界是那麼清淨、微妙,超出聲聞、緣覺的智慧。在《法華經》中,再三提到一般人無法體會佛知佛見,即便聲聞、緣覺的境界,依然無法體會如來清淨的智慧,也就是一切種智。

「無上智」,無有更上最高的智慧,「是名出世間上上智」,上上智,就是一切種智,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。佛陀悲心護念眾生,如何使令一切眾生體會佛的道理?眾生不僅指人類,也涵蓋一切生靈。

「阿含部」裡蒐羅許多故事,不只人間,也有動物的故事。佛陀曾經以清淨無上的智慧,入畜生道去度化,甚至最微細的生命,佛陀同樣也能化身度化。

在無量劫以前,一切度王佛的時代,其弟子群中,有兩位很有特色的弟子,一位是精進辯,一位是德樂正;一個精進,一個懈怠,二人是很好的道友。這位精進辯比丘,看到德樂正雖然有心聽經求法,卻經常昏沉。每次聽經聞法,精進辯一定專心貫注、用心聽法,但這位德樂正只要坐下來,不多久就開始打瞌睡,精進辯看了很不忍心。

◎昏沉瞌睡習氣難除

有一天,精進辯走過德樂正面前,看到他又在昏睡,忍不住喚醒他:「德樂正,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,我們好不容易受教於佛,親聞佛法;我們要很虔誠,才能成長慧命。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要好好提起精神,不要再昏沉。為了身體一時的安樂安逸,失去妙法的澆灌與洗滌;這輩子若沒有把握住,來生不知何時才能得聞佛法?一失人身、遠離佛法,將來又會投生到哪裡去呢?」他用很懇切的心,一直鞭策、勉勵德樂正。

德樂正比丘深感慚愧,自我警惕:「我應該好好把握時間,有幸與佛同世,又有好的道友時時關心,我怎能不自愛呢?我應該發奮圖強。」起初幾天很認真,但是,慢慢地,瞌睡蟲好像又跑進他的腦海中,又開始昏沉了。

但他的內心並未忘卻精進辯比丘非常懇切的輔導,不時浮現一個聲音──要精進、要精進,一失人身,萬劫難再。為了自我鞭策,他出來經行。幾天後走累了,想稍微小坐一下;不料一坐下去又睡著了。猛然驚醒,自我警覺:不行,不能在這平坦的地方靜坐,一安心又會睡著。

他找到一方水塘上邊的石頭座,藉此警惕自己:「絕對不能打瞌睡,若睡著,身體一偏就跌落水中。」無奈一段時間過去,一坐下來又睡著了。精進辯比丘遠遠地看到德樂正比丘又在打瞌睡,怎麼辦呢?為他很憂心。

◎安逸墮泥沼,逆風騰飛而上

正煩惱間,精進辯比丘靈光乍現,立時化身為一隻蜜蜂。當德樂正眼睛又閉上時,故意在他面前,奮力展翅。德樂正只聽得耳邊嗡嗡聲不絕,不得不張開眼睛搜尋聲音的來處,只見這隻蜜蜂飛啊飛,飛到水池上盛開的蓮花花苞中停息,好似在採花粉。

忽然一陣風吹過,蓮花跟著迎風搖曳,原來盛開的蓮花立時枯萎零落,正在採花粉的這隻蜜蜂就隨花掉入水池。池中都是泥沼,這隻蜜蜂在爛泥巴裡,奮力展翅,好不容易脫離了泥沼,飛到清淨的水面上。用力振動翅膀,努力清洗翅膀上的污泥,一時間,爛泥巴就完全清洗掉了。

這隻蜜蜂又安然停憇在蓮蓬上,仰頭看著天。德樂正比丘的眼光專注在這隻蜜蜂上,好像得到很大的啟悟;感覺精進辯比丘的話語,又縈迴在腦際。這隻蜜蜂跟著萎靡的蓮花跌落泥土中,牠都還懂得奮力自強,在清水裡洗滌掉污泥,才飛回蓮蓬裡,仰頭看天,安然自在。他感恩這樣的境界警惕自己,若只知耽戀在甘露味,太過於安逸,就容易墮落泥沼裡。同理,人在平安時候,容易忘卻精進;一旦逆境來時,也是成就自己一股向上的力量。

這隻蜜蜂好像是在警惕他,一時發心很容易,倘若沒有恆心,一樣萬劫難再。他如是想:「知道了,我要利用這副身體,在這輩子中,好好度化自己。如若有所成就,應該普度眾生。感恩好的道友來作伴,感恩佛的開示,還要感恩這隻蜜蜂對我的啟示。」

說完這則故事,釋迦牟尼佛慈示道:「大家知道嗎?那位精進辯就是過去的我──釋迦牟尼佛,這位德樂正比丘,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,未來即將成佛。過去生中,我們就時時作伴、求法,我用種種方法,時時都在提醒彌勒。」原來諸佛、菩薩,生生世世都是互相為伴、互助道法、互相教育,佛法就是如此奇妙。

◎佛性永住,應緣來人間

「諸佛菩薩無上智」,未來的彌勒佛若出世成佛時,相信釋迦佛也會以菩薩的身份助道場,這是彼此之間互助。就如文殊菩薩,過去已是七佛之師,在日月燈明佛時代,他幾生世都在佛法中。由此可知,佛性永住,我們都是應緣來人間,希望人人應此因緣,自度度人,未來還要度化所有的眾生。

所以,有的人是現聲聞、緣覺,好讓佛陀將心所護念的法演說出來。「種種因緣」,無不都是法。用種種譬喻言辭,為眾生演說諸法,皆為一佛乘。希望眾生有緣──未度者令度、未解者令解,佛法不斷延續下去。用種種因緣譬喻說法,希望大家所得的,不只是聲聞、辟支佛的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進一步還要進取六度萬行。

經云:「是諸眾生從佛聞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」

「是諸眾生」,名有情,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。
集眾緣所生,名為眾生,又歷眾多生死,名為眾生。
十法界中,除佛之外,九界有情,皆名眾生。
「從佛聞法」,謂一乘圓頓之法,微妙甚深,難解難入,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,反而生疑起謗。如法華會上,五千人等,雖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。
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。此舉聞法難也。
「究竟皆得」,即圓教極果,妙覺位中,無明之惑既盡,本覺之體全彰,得心見性,心即常住,是名究竟覺。

「是諸眾生」,是指所有眾生;就如釋迦佛過去曾經現身蜂王,以喚醒昏鈍嗜睡的同修,用境界來輔導他,也是用種種因緣、譬喻的方法。

「是諸眾生」,在此解釋作「有情」,就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。「識」是八識,有情眾生多數都是迷,我們學佛就要覺有情,也就是作一個覺悟的眾生。

「集眾緣所生,名為眾生」。有情識的眾生就叫做「有情」,若集種種因緣所生,也稱為眾生。動物有動物的緣;天人有天人造福的緣;地獄苦難的眾生是集種種的惡因、惡緣。總而言之,眾生就是集種種緣所生的有情識者,遍布於六道之中。

「又歷眾多生死,名為眾生」,除了集種種緣以外,又歷經種種的生死;所以稱為眾生。我們不知道在六道中輪迴多久?去過畜生道、地獄道、餓鬼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等等,歷經眾多生死,不知經歷了幾生幾世,故稱眾生。

十法界是四聖六凡。「四聖」就是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;「六凡」是天、修羅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「六凡」、「四聖」合起來,叫做十法界。除了佛之外,其餘九界都稱為「有情」,皆名眾生。菩薩叫做「覺有情」、「大覺有情」;既是覺悟的人,就稱為「覺有情」。

◎見思惑斷盡,彰顯清淨本性

「從佛聞法」,就是聽聞「一乘圓頓之法,微妙甚深,難解難入」,非利根上智者,聞法不生信心,反而生疑起謗,也就是聽法的人,無法瞭解佛陀所說的一乘法,反而生出疑謗。

就如法華會上,舍利弗三請、佛三止,佛陀開始要說法時,會中竟然有五千人禮佛而退。在佛世時就是如此,若非利根上智者,要接受這一乘實相的道理,真的不容易。

佛陀以清淨的聲音說微妙法,如同梵音縈耳,竟然有五千人退席,不願意聽。故經云:「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。」儘管長久時間的聽法,真正能聽到法的精髓,實非易事。更何況有很多因緣不具足、無法接受佛法的人;或已接受佛法,但根機不足的人,更難聽到一乘真實的道理,這都表示聞法難。

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」,就是圓教極果,妙覺位中,佛陀希望人人都能夠到達圓覺──圓融妙覺,回歸清淨本性。唯有人人將無明之惑盡除,本覺之體才能夠顯現。倘若我們還有無明存在,就如那位德樂正比丘一樣,為無明、睡眠所困而昏鈍。

所以,聽法之後,我們還要聞、思、修,深入其中道理,本覺之體才能完全現前。「得心見性」,能夠見到自我的本性。「心即常住,是名究竟覺。」我們的心若能常住在這念清淨的本性,就是究竟覺、圓融的妙覺,即是真如清淨的本性。所以,學佛要時時自我警惕,即便是修菩薩行,也要謹慎小心,以免為昏鈍、睡眠、懈怠所困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