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94集 是法皆為一佛乘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修行之道先有起點
目標需正方向不偏
佛慈開示縝思知見
佛心在己向內自尋

修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,到底這條路要如何走?常說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發心修行的那一念心,就是我們的起點。目標要正確,方向不能偏差;「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」,方向若稍微偏了一點,距離目標就是千里之遙。所以,修行者這念心要很謹慎。

佛陀慈悲,不捨眾生,倒駕慈航來人間就只為了「開、示」眾生,「悟、入」佛之知見。學佛者要「聞、思、修」,聽法之後,要很縝密地思考佛知佛見,才能體會法中真實微妙的道理。

「佛心在己,向內自尋」,我們要體會佛的知見,就要靠近佛的心。其實,無始以來,人人本具佛性。如來的知見、真如本性都在自己,我們自己本具佛心,應該「向內自尋」。法只是在前為我們引導,自己的雙腳要往前跨出,「福慧兩足」,前面跨出去的一腳是「福」──造福人群,另一腳向前踏出,就是「慧」。

我們用福造福人群,用智慧思考天下事,才能悲智雙運。佛陀以悲智來回人間,慈悲不捨眾生,智慧觀機逗教,佛陀即是「兩足尊」。我們學佛,也要福慧雙俱。不忍世間眾生苦難,我們要造福人群,還要循循善誘引導眾生。

經云:「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,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」

「演說諸法」,謂廣演說諸法,甚深義理,而示一佛乘,如實教法。
隨機循循善法,導向成佛之道。
皆為一乘法,能令人人成佛之教法。
於一佛乘,分別說三。
「是法皆為一佛乘」,謂佛陀應化人間,唯為一大事因緣,示教眾生回歸真如本性,成佛之道。

佛陀來人間,以種種方便教法,「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,是法皆為一佛乘。」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陀就開八萬四千法門。無論眾生有多少煩惱,佛陀都是應機逗教、隨病用藥,這是佛陀慈悲眾生。僅僅從人間事,就有很多事情可以拿來作譬喻,以人的故事來教育人。

◎目標正確,凡事不難

去年,志業體來了一位重要的高級主管,他懷抱著滿滿的理想和目標,進來之後,就一直思考要如何投入、如何領導?經過一段時間,他來到精舍與我會談,神情有點無奈:「我很用心在瞭解慈濟的人文以及環境;雖然很用心,也很努力,但還是覺得和外面的環境很不一樣。有一點不知道要如何領導人?如何與人群合而為一?」

我說:「你有這一念心,起點、方向、目標若都很正確,凡事就不難。不要有太多雜念心,也無須想太多。」我引用一則故事與他分享。在一千多年前,大陸的山上有一座叢林,老和尚管教一群年輕的小沙彌,視各人根機,分派工作。

其中有位十二歲的小沙彌,老和尚告訴他:「你要負責的是每天越過兩座小山丘,順著這條路去到市集,採購米、油回來叢林,供應僧眾所需。」

年輕的小沙彌,依教奉行,每天一大早就歡喜下山去,中午以前,他就已經將所需採購的米、油都擔回來了。日復一日、月復一月、年復一年,一晃眼將近十年過去了,一個十二歲的小沙彌已經長成二十二歲的青年僧。同樣的這一條路,十年之間,也已經走了三千多回。

有一天,同樣中午回到叢林,老和尚已在山門等待,向他招手。青年僧把肩上的物品卸下,趕緊過來向老和尚頂禮。老和尚微微一笑,慈祥說道:「來,我們去山門外走一走。」他亦步亦趨,跟在老和尚身後。到了山門外,老和尚招呼他坐下來,直等到太陽西斜,倦鳥歸巢,才聽到一群嬉笑聲,從遠至近。只見一群年輕比丘,態度輕浮、談笑無度,慢慢走近山門。

看到和尚坐在山門前,大家立刻噤聲。和尚問道:「你們一早下山去,到現在太陽西斜才回來,你們所採購的東西呢?」每個人輕輕鬆鬆地拿起手中的東西說:「我們已經買回來了。」和尚看了一眼說:「你們從大門出去,路很好走,市集也沒有多遠,為什麼這十年來,都是一大早出門,黃昏才回來呢?」

大家回答說:「我們要買的都是些細軟輕巧的東西,也都達成任務。每天下山時瀏覽山景,上來時,得爬一段很長的階梯,我們就邊走邊休息,遊山觀水。」和尚回頭問身邊的青年僧:「那條路你也走了近十年,你每天擔著這麼沉重的食油和米糧,為什麼可以在中午以前就回到寺裡?」

◎道業在下山感恩,上山輕安

青年僧恭敬回答:「每天都感覺要將責任承擔起來,我專心一志,唯一的目標就是下山採購寺裡需要的民生物資。」他歡喜向老和尚說道:「早上要下山時一身輕鬆,我抱著那一分感恩的心,讓我每天走這條山路到市集。」

「若上山呢?」「上山時,雖然肩膀扛負著沉重的物資,但是滿心歡喜又達成一天的任務;雖然肩頭很重,但是心很輕安。所以,每天的心情就是——下山,感恩;上山,輕安。」老和尚又問:「你還有其他的心念嗎?」「沒有了!」

老和尚就向這群修行者說道:「你們同齡同在這裡修行,你看他挑著重擔上山,如此輕安。你們拿著輕巧的東西邊走邊玩,喊累怕苦,回來已是黃昏,將一天的時間都消耗掉。你們有得到什麼嗎?」

聆聽老和尚開示,大家內心懺悔,自己消耗掉將近十年的光陰。看到那位同齡的青年僧,一心一志,來回三千多次的山路只有感恩輕安,並成就叢林裡人人衣食無慮,得以安心修行。

這位新來的主管聽了這則故事後,若有所悟地說:「對啊!有責任應該要抱著感恩心,達成任務,自然就會輕安。」我問:「原來你也在學佛。」他就談起他學佛的過程。當然,與慈濟人學佛落實在人群中大不相同。我說:「理想中的目標,方向應該稍微再調整一下,記住學佛的心——以佛心為己心;佛心是關懷眾生的心。」他回答說:「我瞭解了。」

同樣是學佛,佛法真正要應用於人群中,方法若偏差,同樣也會起煩惱。所以,面對芸芸眾生,佛陀的教法也要依眾生種種根機、隨種種因緣,用各種方法、故事作譬喻,以幫助眾生瞭解。結集經典的人,為了要讓大家慎重瞭解,經文除了長行文外,還要再用偈頌文複述一次。

我們聽經,必定要很有耐心,縝密地思考佛法的意義,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事事物物每天都在變化,得隨機制宜,但是法永遠不變;我們用不變的法,面對千變萬化的人間事,必定要很縝密的思考。

◎隨機廣演諸法,回歸一乘真如

佛陀為眾生演說諸法,都是用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「是法皆為一佛乘」,所有的譬喻,都回歸於一法,也就是恆久不變的真理。雖然,眾生根機千差萬別,演說諸法,皆為一佛乘故。

瞭解「演說諸法」,就是「廣演說諸法」,用很開闊的道理,面對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環境,就用不同的方式說法。佛將一法用很開闊的方法來譬喻、演說。無論是在大庭廣眾中所說的法,或任何一個眾生有苦難,都一樣說一佛乘的道理。如實教法,無一不是甚深的義理,都是「演說諸法」。

佛陀所說的教法,都是「如實」,真實的法,無深淺之分,其實深淺只是眾生的根機不同。對佛而言,都盼望眾生聽法後能夠回歸本性,因為佛所說法是一佛乘,如實法。

「隨機循循善法,導向成佛之道。」隨眾生根機,用一乘的教法,可見是「為實施權,開權顯實」,此即隨機;依照眾生的根機,循循善誘,進到法中,真正體悟佛陀的教法,導向成佛的道路,這是佛的慈悲。

「是法皆為一佛乘」,佛陀應化人間,目標就是為一大事因緣,示教眾生回歸真如本性,皆為一乘法──成佛之道,能令人人能成佛的教法。因此,佛陀以一佛乘,分別對眾生說三乘法。

我們現在演說佛陀時代的人、事、物,也是用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引用現在的故事,詮釋一佛乘的道理。無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人事不斷地遷變,但是,法永遠沒有改變。雖然眾生的根機深淺不一,佛陀用同等的真實教法,普被根機深淺的人都能接受,進而歡喜身體力行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