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88集 唯一佛乘,無有餘乘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十九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法華經唯談:
一乘實相之理,如來以此教化,一切善根成熟菩薩,
令其得解佛知見意趣,故名教菩薩法。

《法華經》完全是以「一乘實相之理,如來以此教化,一切善根成熟菩薩,令其得解佛知見意趣,故名教菩薩法。」整部七卷、二十八品的《法華經》,都是在講解一乘實相的道理;教育眾生回歸如來清淨本性,入人群中,不受人群煩惱污染,進出自如。如來就是以一實相之道理,教化一切眾生,使眾生善根成熟,發揮菩薩的精神。

◎佛施方便法,期人人歸元無二路

希望人人聽法,都能得解佛的知見、意趣,佛心所護念之法。我們應該相信、還要深信,以培養開闊的信根;否則無法入佛的知見。我們要敬重、深信佛的意趣,是為了教菩薩法,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。

佛陀所覺悟的宇宙開闊無邊際,我們要學習佛的見解,即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佛陀開示眾生教菩薩法,使人人走上菩薩道,覺悟人生總是執著在欲、愛、情的小小範圍,所以看不開、放不下,心門打不開。對自己所愛的人,愛得難分難解,以致生離死別是苦;不愛的就是怨憎會苦。滿心的煩惱,就是因為心門沒有打開。

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要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眾生佛的知見。「開」,是要將大家的心門、眼界、思想打開,佛性人人本具,各自都有「如理智」──真如道理的智慧,卻不自知。因此,佛陀設法要打開眾生心門,讓人人反觀自性,發現自己擁有如來清淨本性的真理。一實相就是究竟之真理,也叫做「如理智」。

只是凡夫為無明所遮蔽,把心門關閉;於是,佛陀就要用「如量智」,視眾生根機,給予合適的教法。以打「開」眾生心門,希望人人心念、見解能夠開闊,到達菩薩的境界。「歸元無二路」,回歸到菩薩道來,這就是佛陀的「如量智」。

◎奉養父母,即是積德造福

佛陀時代,有一位叫做「欝多羅」的年輕人,他沒有田地,也沒有本錢,家庭非常貧困,還要奉養一對年老體衰的父母,三餐都要出外向人乞討食物給父母吃。他看到佛陀教化眾生,人人聽佛說法,已瞭解要如何布施、修行。他心想:我僅有的本領是上街乞討食物給父母吃。為了照顧父母的身體,我無法修行,家中如此貧困,我也無法布施,我的人生將來會如何?

有一天,他到佛前恭敬禮拜,請教佛陀:「我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外出乞討食物,以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。佛啊!我沒有時間修行。我如此貧困,也無餘力布施,這要如何造福?」佛陀開示說:「你已經在造福了。」年輕人很困惑:「我是向人乞討食物,而非用我的本領奉養父母。」

佛陀慈悲開示道:「你將所有的時間用在奉養、恭敬、孝順父母,你就是在修行了。你不嫌棄父母,就是已經在積德。同理,你挨家挨戶去乞討,盛飯給你的人,看見你這分孝心,也會讓他們起同情、憐憫之心,並成就他們布施的功德,可見你平時就在修行。一心奉養你的父母,而沿門乞討,也是廣結眾生緣。」

「所以,你這分孝心要永遠保持,這也是在化緣;讓人隨喜付出,彼此結很大的好緣,你的來生會富而有餘,得到大福報。因為你用孝順父母的心,布施很多人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用孝心鋪就你的未來人生,也鋪就很開闊的一條菩薩道。」

這位年輕人聽了很歡喜,「原來我對父母的孝養、出外向人乞討,讓人人隨喜付出同樣也有功德,這樣我安心了。我要用恭敬的心乞討,安心孝養我的父母。」佛陀肯定這位年輕人的孝心,讓他知道:「你的孝行感動很多人,也是在結好緣。孝順就是在修行,將來能行菩薩道,用孝養的心來救濟眾生。」

這就是開示教法,因為這位年輕人,唯一的力量只能盡心力孝順父母。佛陀肯定他,佛以「如量智」衡量這個人盡所有的力量孝順父母,這念心真的很可貴,用他的優點來安他的心——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這種開示教化,使這位年輕人豁然覺悟,安心繼續乞討奉養父母。

經云:「舍利弗!如來但以一佛乘故,為眾生說法,無有餘乘,若二、若三。」

「但以一佛乘」,即唯以佛之知見開悟眾生,
是唯一能令人成佛之教法。
今言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。
「無有餘乘,若二若三」,謂唯一佛乘,無有二乘,或三乘,是純一無雜之一
乘。
佛純為一佛乘,而二、三乘非本懷故。
唯令住一乘,諸佛以此大事而教菩薩法;
諸二乘人明佛意趣,唯是一乘,無有二、三乘。

佛陀只用一佛乘為眾生說法,那種實相究竟的真理,也就是如理智、如量智,知一切道、知一切種、一切種智,這即是佛陀的本性智慧。

◎示二乘人,應發心入人群

佛所見的一切,無不具備一切種智,且是究竟實相,一佛乘的道理。

「故為眾生說法」,佛陀向眾生說法,「無有餘乘,若二、若三」,只有一佛乘,沒有二乘、更沒有三乘──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乘。其實佛陀教化菩薩,就是一乘,菩薩已經接近佛的智慧;我們人人要成佛,一定要經過菩薩道。

就如前言「欝多羅」的故事,用孝順父母的這念心,將來富有餘時,也是用如此的恭敬心來布施一切眾生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但在聲聞、辟支佛,只是自修而已;雖然愛欲、情仇的煩惱都已斷除,卻自我侷限,懼怕三界六道苦不堪,稍一不慎就墮落,所以只是固守在聲聞、緣覺乘的框架裡,只為自己修行。

佛陀殷殷啟示二乘人,雖已斷除種種煩惱,但還要再進一步,啟發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悲心,去行菩薩道。要發心投入人群,卻不受人群的煩惱濁氣所影響,且能進出自如,不受染垢。

佛教常以蓮花來譬喻,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「蓮華」就是蓮花的意思。在這五濁惡世的芸芸眾生中,菩薩行者要如蓮花在汙泥中而不受污染。佛陀的心意,是要人人去除煩惱,同時還要投入人群,度化眾生。故知,佛陀教菩薩法,沒有二乘、三乘,只有「一佛乘」,必定要行菩薩道。

「但以一佛乘」,就是「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眾生」,唯一能使人成佛的教法,就是「一佛乘」。「但以一佛乘故,為眾生說法」,佛說千經萬論,無非是要收攝到「一佛乘」來。就如「欝多羅」那位年輕人,只是向人乞討以孝順父母,佛陀就肯定他將來絕對有福,同樣用這一念心視眾生如父母,一樣行在菩薩道上。所以說,「一佛乘」,「無有餘乘,若二、若三」;就是唯一佛乘,無有二乘,或三乘,是純一無雜之一乘。

◎明佛意趣,眾生當安住一乘

佛法很單純,只是眾生煩惱多,所以雜念多;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種的法,應眾生根機來逗教。佛純為唯一佛乘而示教,二乘、三乘不是佛的本懷。佛陀剴切指示眾生,僅僅聽法,瞭解佛的教法,絕非佛的本懷,進一步還要身體力行。最重要的,「唯令住一乘」,希望人人的心要安住在佛的一乘道,亦即回歸我們清淨的如來本性。

「諸佛以此大事而教菩薩法。」不只釋迦佛,過去諸佛也同樣教導眾生能住於一乘,回歸本性。我們守在一乘道,清淨無染,入人群中,進出自如,不受人群污濁的見解所污染。值此五濁惡世,希望人人都能以菩薩的心、菩薩的行,住於佛心。

佛入心、法入行,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、法中有禪。人人心懷佛心,入群行菩薩道,守持戒、定、慧,守在一乘之軌道,絕對不越軌,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本懷。我們學佛,要用深廣的信心,瞭解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教導我們回歸本性,守住一乘,如此才是真學佛者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