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84集 入佛知見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十四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如來藏中
如石有金
木中有火
垢藏之中
佛性滿足
是名如來藏

如來藏者,即理性如來。「藏」就是本性含攝著,能夠含藏的意思。人人本具佛性,佛陀來人間,就為指導人人心中含藏著如來真如的本性,如來藏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◎八識垢穢中藏著佛性

我們的六根、六塵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業,就含藏在藏識中。此藏識即是「如來藏」。然而這個藏識中,也存有我們清淨的真如本性,就如石中有金、沙中有金。木中也含藏著火,在遠古時代,人類要鑽木取火;現在的森林大火,也是因為乾旱、焚風,樹枝與樹枝互相摩擦而起火,故說木中有火。

垢藏之中,佛性滿足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六根、六塵造作很多的業力,全都收納在我們的藏識中,這個「藏」——第八識,隱藏著很多的垢穢,驅使我們的行為造作很多業力。但是垢穢之中,還是具足滿滿的佛性。

佛陀時代,有這樣一則故事。佛陀在祗陀園時,舍衛國中有一位老人,年紀很大,自覺生命就如風前殘燭,時日無多。他看到修行者,深入瞭解佛陀所說的教法、真理;他想,唯有佛陀才能讓他知道生命的價值、人生的來去,他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夠出家。

有一天,老人下定決心來到祇園精舍,方知佛陀出門行腳在外。他想:既然來了,是否可以請求佛陀弟子中,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讓他出家?於是他趕緊去拜見舍利弗。

◎老人出家被拒,轉求佛陀

靜靜地聽完這位老人表達堅切出家的心願後,舍利弗默默地思考:發現這位老人過去都沒有一點善根,此生也不曾造過什麼福;既然沒有善根,也就缺少因緣可以出家。於是,舍利弗當場拒絕老人請求,勸他回去。

老人悲傷至極。老人心想,不然依止其他的比丘出家也可以。他的心願還是這般堅切,就在比丘群中一一請求,但是沒有人敢收留他出家。

老人心灰意冷,但是,出家的心還是一樣堅切不移。當他走到精舍門外,徘徊踟躕,久久不願離去,蹲在精舍外面哭,哭聲很悲切。他邊哭邊念:「像一缽清水,人人都可以喝;就如旃陀羅的賤民都能出家,為何在佛法中,卻不能接納我出家呢?我一生受到人間這麼多的苦磨,命運坎坷,竟然連出家的資格都沒有。佛法能夠收容任何人,為何唯獨不能接納我出家?」

他悲哀的想,連佛法都將他摒棄在外,感覺生命很沒有價值,甚至有著輕生的念頭。哭得正傷心的時候,佛陀行腳回來了,看到老人悲切痛哭的唸唸有詞,就上前問道:「老人家,你為何這麼悲傷?」老人抬起頭來,接觸到佛陀慈祥的眼神,他說:「我來求佛陀接納我出家,佛陀不在,轉而求舍利弗,舍利弗不肯收我出家。比丘群中,人人都不敢容納我,感覺我的人生事事不調順,所以我悲、我苦啊!」

佛陀說:「一切智,人人身上都有這一切智。」「一切智」就是如來藏,如來藏含藏著如來的本性。大悲為體,人人都有這念的悲心,這就是「一切智」。智中有悲心,以智為性、以悲為體,這是人人本具。

◎一句南無佛,如來藏本性現前

「佛於三界中,覓諸受化子。」佛陀來到人間就是要度眾生,在這三界中尋尋覓覓,一直找尋可以度化的有緣人,這是佛陀的慈悲。「猶如牛求犢」,好像母牛找孩子一樣,「愛念無休息」,佛陀對眾生的愛,就如母牛護著牛子,若小牛走失了,母牛總是哞哞叫的四處尋找。

同理,人人心中皆有如來智性;就如在沙礫中淬礪出真金。於是,佛陀伸手牽起老人進到精舍。舍利弗與一群比丘,見到佛陀這麼親切、慈悲地牽著這位老人進來,大家都瞪大了眼睛:發生什麼事,這位老人居然能夠遇到佛陀?佛陀問舍利弗:「剛才這位老人家說,經過大家的決議,都不肯收留他,這件事是真的嗎?」

大家回答:「是真的。」舍利弗起身回道:「我看這位老人,過去沒有善根,現在也未造福業,沒有這個因緣出家。」佛陀慈示說:「是這樣嗎?在沙礫中,都能淬煉出真金,哪個眾生沒有如來藏性?所以,人人都能出家。」舍利弗再問:「到底他的如來藏、善根本性是在何時發現?」佛陀開示道:「你們都還停滯在二乘,以致無法觀察到他最微細的善根。」

「過去,無量劫以前,森林中有位樵夫正在砍柴,忽然間竄出一群老虎將他包圍,樵夫受到驚嚇,在緊急中念了一句『南無佛!』僅僅這一句,就是他的善根,如來藏本性現前。為什麼你們不能接納他出家?」大家恭聆佛陀解釋這段因緣,都歡迎這位老人加入僧團。佛陀就為老人剃度,讓他如願出家修行。

這段故事,意寓石中有金、木中有火,都能找出其本性,人人本具很有價值的真如。人人心中都有一切智的種子,以大悲為體,人人的悲智全都具足;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經常緣著外境,複製無數煩惱習氣,而起分別心。

◎障除體顯,諸法融通

佛陀的慈悲,生生世世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希望能開示眾生,悟入佛的知見。經云: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於世;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於世。」旨在提醒人人要覺悟佛的知見,在這如來藏中,人人要反觀自性,找出自己的真如本性。

方才的故事,意寓諸佛來人間,尋尋覓覓,要找出有緣人來度化。何況佛陀來人間說法四十多年,也是為了要使令眾生悟佛知見。「悟」,就是悟實相之理。在佛陀的比丘群中,障礙別人出家,就等於障礙自己的道心,因為有了分別煩惱的人相。當人相、我相、一切壽者相都去除了,這個實相的道理,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
我們若能體悟實相的道理,「障除體顯」;一切障礙都去除,體——悲心為體就顯現,視所有眾生都是我們要救度的人。「性相行明」,「性」,指我們智慧的本性;「相」,是人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相;「行」,是行蘊。自然「性」與「相」,與「行」所有一切的見解理念都會很分明。

「諸法融通,更無二乘」,因為人人本具如來智性,我們若能悟佛知見,自然能看開一切障礙,不會一念無明起,去分別善與惡。故說,真如本性就是平等,只是凡夫自我障礙,而去分別一切的性相。

若能了徹實相真理,性相自能分明,諸法也就融通。「更無二乘」,唯有一乘實相的真理,再無二乘、三乘的道理。我們若能了徹實相的真理,自然清楚人人本具佛性。

經云:「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於世。」

「入佛知見」,入於實相之理,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自然流注任運去來。
入一切諸佛究竟圓滿之大智慧。
「入佛知見道故」,謂道者能通之義有漏道,
一善業通,使至善處,
二惡業通,使趣惡處;
故善惡二業謂之道。
所趣之處亦名為道,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。
如理智,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,徹見實際之理。
妙極寂靜,無增無減,是名「如理智」
如量智,表示諸佛菩薩通達一切境界,若見眾生乖離於理智,則成生死。

使令一切眾生能夠入佛的知見,這是佛陀唯一的心願。「道」,能夠見道,指引人人能夠見佛的道路,此所以佛陀出現在人間。

因為佛的意趣難解,所以佛陀一直重複表達他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「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於世。」佛陀的慈悲,不厭其煩地表達佛陀出現人間,與眾生因緣深厚,只希望眾生能夠體會自身如來本性的道理。

◎入實相之理,事理無礙

何謂「入佛知見」?「入」,是要引導眾生入實相的道理。佛已經為我們「開」啟心門。「示」,為我們指示,含藏於內心的如來智性。「入」,是要人人反觀自性,真正入此門,才能瞭解實相的道理,事理圓融。

事理若能夠圓融,自然就無礙。瞭解一切世出世間的道理,我們處世入群,面對形形色色的眾生、不同的習氣,對我們不再有障礙。即便出世的道理,也能了然無礙。宇宙無邊際,就如高山、大海,都障礙不了整個宇宙虛空。這種自然無礙,正是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。

「自然流注,任運去來」,多麼解脫的境界!就如注入一桶水,或遇到石頭、沙、土,水一樣暢通;注入任何容器,同樣可以隨方就圓,這就是我們的佛性,一切自在無礙。「入一切諸佛究竟圓滿之大智慧」,佛陀要引導我們進入如來的真如本性,自然就能到達諸佛究竟圓滿的大智慧。

凡夫總是自我侷限、自我束縛,以致永遠無法真正自在無礙、去來自在。其實,我們的如來本性,就是那麼地自在,我們的思想、意識,自由飛翔,沒有人可以障礙。

只是,凡夫的意識仍有自我執著,而如來的意識則已清淨無礙。就如佛陀的心境,能看出那位老人家,在無量劫以前,危急之中說出一句「南無佛」,證明老人有善根,可以出家。那種真正微細的真如本性,人人本具含藏。

如佛陀這般通徹,包容天下一切眾生,如母牛找子,尋尋覓覓找尋可度的有緣人。不像凡夫只喜歡與自己有緣者;佛陀則不然,佛陀的愛心是如此開闊,對眾生沒有分別。

真如本性,佛陀已經引導我們入於實相之理,事理圓融;我們若沒有進入,不曾反觀自性、發現自己的真如本性,事與理就會處處有障礙。唯有入真如本性、實相的道理,自然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自然流注,任運去來,進而能「入一切諸佛究竟圓滿大智慧」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