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83集 悟佛知見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十三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大眾默契佛心
樂聞教誡敬受
即得明心知見
顯實自性清淨

在法華會上,舍利弗三請,佛陀考慮眾生根機還不堪受法,於是三止。當佛陀答應說法時,就有五千人退席,留下來的弟子都如舍利弗一樣,與佛心相契,用很歡喜、尊敬的心等待佛陀即將設施大法。如若人人都能懷持「樂聞教誡敬受」的心來接受佛陀教法,一定「即得明心知見」。

◎去除無明,增長智慧

要了徹佛陀的意趣,微妙的真理,句句入耳根,一定要去除煩惱無明;能去除一分煩惱無明,心就增長一分明亮,與佛的心就愈接近一分,漸漸就能理解佛知、佛見。「顯實自性清淨」,愈接近佛的一分知見,我們的本性就增加一分清淨。同理,消除一分的無明,就增長一分的智慧。

有一段時間,眾弟子圍繞著佛陀歡喜聆法時,阿難起身請佛開示:「佛啊,佛陀從過去無數劫以來,生生世世為眾生而設教。眾生受教的根機,有的會接受,有的不接受,得失又是如何呢?」佛陀微微一笑,向阿難說道:「阿難,你問得好。我來舉個例。」

無量劫以前,有一位理家,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大企業家。這位長者的一位好友,膝下僅有一獨生子。這個獨子生性愛玩、放蕩,連父親雄厚的財產都被他敗光,甚至墮落到貧窮的處境。他的好友因此一病不起,最後將獨生子委託給這位大富長者:「我這個浪蕩子,不僅敗掉我的家產,連我這條老命也氣得奄奄一息。無論如何,他總是我的孩子。所以,要鄭重委託給你,拜託你盡量教育他,幫助他瞭解人生的道理。」交代完遺言,好友就往生了。

◎浪子習性不改,乞兒得到啟發

這位富有長者接受好友臨終託付,就將朋友的獨生子叫到跟前:「年輕人,這一次你受到很大的教育嗎?你所依靠的父親已經往生了,你現在一無所有。來,聽我的話,我給你千兩金當本錢,你要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出去謀生。」

浪蕩子拿到千兩黃金,在外面同樣吃喝賭博都揮霍光。最後雙手空空,再來向這位父執輩求情:「我一直很用心在做生意,但是失敗了。不只沒有賺到錢,還欠下債務。」這位長者費盡心神,教育他做人的道理等等,再次交給他千兩金。

這浪蕩子習性不改,拿了千兩金同樣尋歡作樂,再次雙手空空回來。這位長者鍥而不捨,同樣殷懇地教導他。如是循環往復,直到第六次,這浪蕩子又回來向長者索錢,長者正好要出門,他堵在門口向長者哀哀求憐。長者望向門外,正巧看到一堆垃圾,一個乞兒正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,不意翻出一隻死老鼠。

長者向浪蕩子正色說道:「你看,前面垃圾堆裡有一隻死老鼠,若懂得善於調理,也能從這堆垃圾、這隻死老鼠,受用很大的道理。」說完後,又給浪蕩子千兩金,教誡他好自為之。浪蕩子拿了錢揚長而去,長者也外出辦事。

在垃圾堆中的乞兒,遠遠聽到長者勸勉浪蕩子的話。他想:對啊,我要用憐憫心來善待這隻老鼠。這位長者不是在說愛心嗎?我應該像長者對待浪蕩子一樣,用那分愛心對待死老鼠。於是,他撿起這隻死老鼠放進盒子,就近帶到墓地掩埋,並雙手合十很虔誠的祝福牠。然後繼續他乞食的生涯。

但在他的腦海中,一直思索長者的話:如何安分守己過生活?他很認真向人乞討,將人家吃剩的食物曬乾,慢慢地囤積起來。若乞討到白飯,他只吃了一小口,就將剩下的白飯曬乾,拿到比較貧窮的家庭兜售:「這些全都是富有人家剩餘的菜飯,我曬乾後用很便宜的價錢賣給你。」大家只用少少的錢,就可以吃到富人吃的食物,一下子就賣光了。

◎受恩回報就有無量的福

一面乞討,一面將撿回來的食物曬乾出售,如是過了一段時間,身邊已小有積蓄。他拿這些錢去批菜來賣,積蓄又增加了一些。他就買了一塊土地用心耕耘種菜,收成挑出去賣;錢滾錢,積蓄愈來愈豐富,他又買了很多田地,雇用一些人投入種菜、賣菜。

幾年後,他已是一位成功的貿易商。又經過十多年後,他事業有成,常想:我今天事業能夠這麼成功,是因為十多年前,這位長者無所求的付出,盡心教育朋友的孩子,我從中得到這個知識。「受恩不報,謂之背明」,我受恩於這位長者,是他啟發我,讓我懂得如何去攢錢,這是我今天能夠成功的原因。若不懂得報恩,就是違背明心──心的光明被遮蓋,所以我應該要回報。

於是,他打造了乙只很大的銀盤,再用黃金打造一隻老鼠,老鼠的腹中置放很多的珍奇寶物。然後,將金鼠置於銀盤中央,周圍用珍珠瑪瑙簇擁著這隻金鼠。然後捧著銀盤,很恭敬地獻給長者。長者對他並無印象,這位年輕人就將整個過程說給長者聽。

長者聽到非常感動,他問這位近三十歲的年輕人:「你成家了嗎?」「還沒有。」長者就將女兒嫁給他,並對他說道:「你是一個很好的年輕人,在孩提時代聽到我對他人說的話,就能透過努力而得到成功。今天有這種回報,表示你有充分的愛心,我要將家財全部付託給你。你要記得信仰佛法,還要用四無量心去付出。」

說完這則故事,佛陀告訴阿難:「阿難,你要知道,有心懂得回報的人,就有無窮的收穫。若不懂得回報,就如那浪蕩子,儘管敗盡家財,還有這樣一位理家,為他付出那麼多,他還是一再墮落。」因為一隻死老鼠而致富的,就是在我面前的槃特比丘。那位長者即是我釋迦牟尼佛,而浪蕩子就是提婆達多。

提婆達多他心懷佛陀的道(六億品經),卻違背逆理,不肯受用此法。他言順行逆,有言無行;講得很對,卻又做不到。這種言順行逆,是小人之智。若能言行相符,能有心懷眾生的悲憫心,那個心就如日月的光明。

這是佛陀希望人人能夠知佛知見,能夠明心,知道佛的心意。若像提婆達多,雖也聽經,卻是言順行逆,有言無行;這種逆道而行,哪怕聽再多的經也一無是處。耳聞一點點道理,就能受用於終身。而銀盤中的金鼠,還有種種硨磲、瑪瑙,就如在垃圾堆中;有心,垃圾也會變黃金。一隻死老鼠,就能讓他心懷天下眾生,這是真正瞭解佛陀知見的人。

經云: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於世。」

「欲示眾生」,意即開如來藏,見實相理。
真如在煩惱中,謂之如來藏;真如出煩惱,謂之法身。
如來藏者,即理性如來也。藏以含攝為義,謂一切眾生煩惱心中,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。
「悟佛知見」,悟實相之理,障除體顯,性相行明,諸法融通,更無二乘。

佛陀來人間,就是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,故出現於世」,用種種的方法,即便是個浪蕩子,長者還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教導他;但是他不肯接受,也沒有辦法。芸芸眾生是否都能接受佛陀的教法?就得視眾生根機而定。

佛陀為了教育眾生佛的知見,故來人間。「欲令眾生悟佛知見」,故出現人間。「欲示眾生」,意即「開如來藏,見實相理。」這是佛陀開示眾生,人人都有一個如來藏,必須把如來藏打開,才能見到真實的道理。「煩惱即菩提」,亦即真如就在煩惱中。雖然眾生本具佛性,但是人人心中也都充滿煩惱。其實在煩惱中,佛性不減,這叫做如來藏。真如也出於煩惱中,這就是法身。

其實人人隨心、隨地都有如來藏。在人、事、物中,你起一分煩惱心,其中就有真如的本性在。煩惱不斷在增長,真如沒有絲毫減少,「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」,這叫做如來藏。

凡夫的如來藏,就如八識,前五識緣境,第六識以思想、見解去動作,第七識啟動我執,行動之後的業力,就全都收納在第八識。第八識藏著很多的煩惱在其中。當然,其中也藏著善的種子。故說,如來藏就是藏納,作用好像倉庫一般。佛陀來人間,就是要打開我們的藏識,清出所有的煩惱,以顯現其中寶物。

提婆達多與槃特比丘,同為佛的弟子,一位不斷漏失智慧,變成了惡,一位用心信受奉行。他們都是我們修行的借鏡,端看我們如何受用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