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82集 示佛知見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八月十二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佛陀久默斯要
今經說之
二乘難信難解
盡行所學之深
勇猛建志之深
精修積德之深

佛陀從覺悟的當下開始,就想要將這最重要的法和大家分享;卻也瞭解眾生根機不堪接受,「佛陀久默斯要」,一直將此法保護在內心。不過佛陀說法已過了四十多年,時間有限,佛陀不得不說;但是這些獨善其身,小乘、中乘二乘根機的人,既無法相信自己能成佛,更無法瞭解佛陀深廣,甚深微妙的道理。

打開〈方便品〉,佛陀出定後,即自言:「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。」法很深、很廣,盡過去無量劫以來,佛已親近過無量數的佛,時間之長、空間之大、諸佛之多,盡形壽所學的法,當然是很深,即「盡行所學之深」。

「勇猛建志之深」,佛陀能接受諸佛無量的教法,生生世世勇猛精進,志願堅定,不移其志。「精修積德之深」,佛陀用心精進修行,不只自修自得,且生生世世行菩薩道,叫做積德。他造福人群,奉行諸佛無量的教法,且身體力行,生生世世濟度眾生,累積的福德弘深難測。這一乘無上甚深微妙法,豈是二乘根器所能接受的?

雖然人人本具佛性,大家卻是難信難解,佛陀才會久默斯要,長時間保護在心中。但時間不待,分秒不斷消逝,四十多年過去了,「今」就是現在,「今經說之」,現在一定要說《法華經》,說出佛陀生生世世累積修行的因緣,來教導眾生。

◎凡夫依相分別,佛宣說真實法

釋迦佛出定之後,讚歎現在要說的這部《法華經》,是他長久以來隱藏在內心的法。此法是從過去百千萬億諸佛的法延續而來。佛生生世世殷勤精進,累積下來的精妙法,就是佛的本懷。佛陀俯察眾人還未能普遍瞭解,故「久默斯要」。

「今經說之」,現在開始要宣講《法華經》。繼前面經文:「云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?」佛陀自答:「欲令眾生開佛知見」,是要讓眾生心開意解,瞭解原來我們與佛都有同等的真如本性。

佛陀用耐心、細心、慈悲心為大眾說法,希望人人能夠瞭解佛陀的所知、所見──宇宙萬物的真理。

凡夫的知見,是依相來分別。其實,形形色色的相,都有它的性,到底我們能瞭解多少?最近,美國的「好奇號」火星探測器已經登陸火星了,想要透徹瞭解火星的一切,仍有賴最先進的太空科技。

但是,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,宇宙之間有無量數的世界。天氣晴朗的夜晚,遙望天際點點星光,每一個小點都各自有它的世界。每個星球都有陸地,但空氣稀薄,可能也缺少水源,孕育生命的條件還不足夠,並不適合人類居住;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。佛陀時代的科學並不發達,但是佛陀的智慧已透徹宇宙間有無量數的世界。

◎去除無明,照見諸法實相

佛陀唯一的心願,欲令眾生,「欲」就是心願,要使令眾生人人都能開解,瞭解佛的知見。不只佛有這樣的知見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我們的心愈接近佛心,就愈能瞭解佛陀的知見,愈接近佛所知所見其中的道理,這就是「開佛知見」。佛陀的心願,是希望我們眾生的知見能與佛平等。

「使得清淨」,因為人人心中都有煩惱,被煩惱無明遮蓋,要如何開佛知見?若要與佛一樣的知、見,我們的心必定要清淨,無明要去除;如若內心還有無明,想接近佛的見解,就很難了。

佛陀用種種的教法,唯一的目的,是希望人人去除煩惱,滌心垢,洗滌我們心靈的垢穢;去習氣,改變自我的習氣。去除多少習氣,就是清除多少心靈的無明垢穢。無奈眾生根機鈍劣,要去除煩惱無明,談何容易?因此,佛陀要說真實法,須經舍利弗三請、佛陀三止,面對眾生淺薄鈍劣的根機,佛陀也嘆無奈。

何謂「世尊」?佛是大覺者,自覺、覺他,已經覺行圓滿,尊稱為佛。佛具足萬德,萬德圓具,乃世間之至尊,為世間所尊敬,故尊稱佛為「世尊」。

「開佛知見」,世尊來世間只為一大事,就是「欲令眾生開佛知見」。「開佛知見」,就是「為使令眾生了知照見諸法實相,佛之法性智慧。」我們要開佛知見,定要去除無明,智慧之光才能照見諸法實相。就如地球轉到背向太陽,就是夜晚;面向太陽,則是白天。同理,我們的一念心若遮蓋了智慧的光明而背道,就是因為還有無明在。我們若要照見諸法實相,必須去除無明,也才能透徹瞭解天地萬物,形形色色事、物、理的法。

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是要使令眾生了知照見諸法實相。了知就是明明了了,很清楚、透徹,才能見到諸法實相,也就是真如本性。「佛之法性智慧」,佛的法性智慧是諸法實相,我們的法性智慧若能現前,諸法實相自然明明了了。

◎斷煩惱垢染,離惡行過失

我們對諸法實相不透徹,是因為我們的本性被無明遮蓋,但真如本性猶在。我們就如盲人一樣,雖然眼睛看不見外面的境界,但外面的境界不會因而消失。所以,佛陀來人間,就是要使人人能瞭解──用心,法就是我們的;若不用心,聽了再多經典,一樣無法體會。

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,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。「使得清淨,離諸惡行之過失」,我們要如何才能清淨呢?大家要好好自我反省:既已聽經、修行,但有否遠離諸惡行的過失?諸惡行就在起心動念間。例如我看誰不順眼,這就是惡行。因為內心對人起了那一分惡感,就會斤斤計較,這種惡感就是惡行。因為心行惡,我們的心就已經有一個惡行存在。其實,再頑劣的眾生,我們都不能在他的身上起惡感、惡行,那種惡的感覺進入我們的內心,心的惡行就建立了,這叫做惡行之過失。

在人與人之間,我們有這樣惡行的過失嗎?若有,「斷諸煩惱之垢穢」,我們要及時去除這些煩惱垢穢,時時自我反省、思考,內心有否被這種惡行、惡感所垢染?「垢」是過去囤積下來的,「染」則是新近添上的;新舊累積,叫做垢染。我們要「斷諸煩惱之垢染」,要趕快斷除垢染。

「障盡解脫,離垢清淨」,是謂清淨。我們要常生懺悔心,趕緊斷除煩惱,才不會再被貪、瞋、癡的三障煩惱所障礙。我們若還有煩惱障礙,就容易成為增上慢人,而無法接受法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懺悔,以斷除煩惱,去除障礙得清淨,才能真正得到解脫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