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68集 佛所敷演實有因緣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晨語開示 

(圖卡:釋德宛)

佛所敷演實有因緣
非一切智無能信受
不忖己德未得謂得
一人吐虛萬人傳實

佛陀要講演內心的法,無論為何人說法、在什麼地方、什麼時間?都要具足因緣。聽法的人,若非具足一切智,也無法信受大法。因此,佛陀都要適應眾生根機隨機逗教。

◎增上慢停滯小根小智

若眾生根機鈍劣,必然無法給予甚深微妙的一乘實相,只能從小教開始,慢慢地誘引。有的人雖有因緣接觸佛陀所說法,但他自以為完全瞭解佛陀的法,高估自己,生起增上慢心,以致一直停滯在小根小智裡。

「慢」有七種,可見人心多麼複雜。雖然佛陀的法很深廣奧妙,仍不及人心複製無明之複雜、繁複。倘若彼此沒有結下好緣,輕輕一句無心的話,進入有心人的耳裡,自行接收來傷害自已、曲解別人的也不少。

人與人之間,三個人以上稱為「眾生」。例如有三個人,第一個人說了一句無心的話,被第二個人有心聽了進去,覺得受到傷害,第三個人就勸導第二個人不要把別人無心的話放在心上。被勸導的有心人不但無法心開意解,反而對局外的第三者,生出責備怨懟的心態,這就是眾生的複雜。佛陀的法很微妙幽深,也是為了引導眾生,能夠看得遠、走得長,這是一條「大菩提道直」,也是一個覺道。佛陀所說的一乘實相,無非是要開啟人人的真如本性,直指人心見性。

「大菩提道直」,是一條很遠、很長的道路。我們凡夫的方向若正確,按照佛陀甚深微妙之法,處處用心,「直心是道場」,自能欣然接受。但是,很多人都無法用「直心」接受佛的教法,偏偏將自己變得很複雜,就容易生起驕傲的心。

◎不忖己德,未得謂得

佛陀會視眾生根機,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中,不斷開啟眾生的心,以去除無明。無奈無明尚未盡除,又增加一項「慢心」的無明,此種人就是「不忖己德」。「忖」,好好地衡量自己的智慧有多少?真正理解的範圍有多大?這種「不忖己德」,沒有好好地度量自己的德行,以致「未得謂得」。

這種「未得」,還未很透徹瞭解佛所說的法,就說「我全都瞭解了」。其實,他在不瞭解中,恣意宣講,這種增上慢,將聽來的佛法,附會自己偏差的解讀去向大眾宣說,結果成了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。

所以,我們學佛要常常「惟忖」,仔細忖度:到底我真正理解多少?是非分清楚,再與人分享,就是功德無量。否則差毫釐而失千里。所以,聽法要用心,講演者要謹慎,如此就不會有差錯。

佛陀所擔心的,就是這些不用心聽法,又曲解佛意的人。這是佛陀疼惜人人的慧命,根機不夠、智慧還未到達,佛陀就有所保留。佛陀說法也要對機,對的人、對的時間,對的地點,都要有具足的因緣。

◎持戒、修定,福慧兩足

雖然,舍利弗一直殷勤請佛宣說一乘大法,但時機、因緣尚未成熟,佛陀不願率爾說出。舍利弗判斷時間未到而已,時機、因緣成熟佛陀一定會說。故在偈文中說出:「無上兩足尊,願說第一法。我為佛長子,唯垂分別說。」

佛陀是「無上兩足尊」,在天與人的有情世界,佛陀的智慧至高無上,是宇宙間的一位大覺者,橫跨天、人兩足的有情,稱作「無上兩足尊」。因為佛陀自無始以來的修行,就是嚴守戒律,定、慧具足。

凡夫容易受境界所影響,知道懺悔過去、反省錯誤,明明想要改掉喝酒、抽菸、賭博等等惡習,但都心存「就這一次,再給我一次就好。」無奈時間易過,生命不斷減損,業力卻愈造愈多。還有脾性暴躁的人,知道開口罵人不對,也想用法洗滌自己的心,戒除惡口習氣。只是境界一來,又衝口而出,永遠都在後悔懊惱中。

但是,佛陀從無始劫以前開始發心,「發心如初」,從第一念發心開始,經歷了無量劫,生生世世都很謹慎持守戒律。無論何種境界現前,他都固守在戒道原則中。做人處事有分寸,戒修得好,自然心就定。戒與定就如人的左、右手,雙手萬能,這就是佛陀之所以能夠成佛、成為宇宙大覺者,與凡夫不同之處。修行「發心如初」,自然「成佛有餘」。這個「戒」心定念,若都具足,自能造福人群,福與慧雙修。

修行戒與定,就如雙手,福與慧則如雙腳。雙手健全有力,事情才做得多;雙腳則要開步向前走,路才走得遠。福慧與戒定不能分離,叫做四肢健全,也就是兩足尊。這是佛無始以來修行,戒定是對內用功,福慧是對人群付出,也是對外行德,內外合一就是「功德」。

佛陀具足兩足尊,能夠「遊行法界」,在法界中進出無障礙。任何境界現前,也就是法現前。我們凡夫,當境界現前,不順意的事情就充滿內心,就將法拋諸腦後。只有佛,無論任何境界現前,因為內修戒定、外有福慧之德,法都在心,行為不會犯錯,凡事都遊行於法界中。

◎舍利弗為同修行者請法

「願說第一法」,這「第一法」,就是「一念心」。佛陀已將萬法統攝於一念心中,說法四十多年,無論任何根機的眾生,佛陀都是對機說法,撥開生活中的煩惱,讓人人能夠心開意解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陀就開八萬四千法門;對根、對機,無不都在佛的一念中。

「第一法」之微妙,人人聽到法如何受用?用心聽進一個法,能夠連結貫徹,就可以瞭解很多。譬如說「無常」,肯用心的人,能從人生的無常,體會到天地、萬物的無常,這就是用心接近佛心,自然能漸漸體會道理。

所以,不只是佛可以一心統攝萬法,人人也都可以,但還得視我們能否透徹心性的重點。心性人人本具,我們若能透徹清淨無染的本性,這「第一法」在你、我、他,同樣人人本具。這一念心,「含攝一切世間、森羅萬象」,我們若能瞭解無常循環,就連森羅萬象,無一不清楚瞭解。「無不盡攝於一法中」,這是佛的「第一法」。舍利弗請求佛陀,將內心所保護的深妙法讓我們徹底瞭解。

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最接近佛心、最瞭解佛法的人。他自認為:我有如佛的長子。因此自我期許:我有責任,要帶領眾人從佛聞法。「舍利弗為同修行者請法,從佛受化」,是說這些弟子早已從佛受化,大家都能信受。這是舍利弗用心,代替大家懇求佛陀慈悲為大眾說法。

舍利弗說,會中有無量數的人,過去都已經受佛所教化,對於佛所說的法絕對能夠信受。不只現在會中的人,還有未來無量眾。「能敬信此法」,絕對能夠尊師重道,接受佛的教法。

「佛陀,過去您已經如此用心,這樣殷勤教化,這些人現在表達最虔誠的心,雙手合掌。專心一意要虔誠聽法,請佛現在趕緊為大家開示。」此即「欲聽受佛語」,雖然習氣難斷,但是人人已經努力去除習氣,應能漸漸瞭解佛陀的說法。不過,佛陀還在考慮,這些人能否普遍接受一乘大法?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