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66集 舍利弗三請佛說法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如來悲智運慈啟慧
令諸眾生得見諦理
信解清淨如鏡照境
離諸疑悔信受喜悅

釋迦牟尼佛時時都在運慈啟慧,為契合一切眾生根機而說法,好讓人人得到平安快樂,法喜充滿。「令諸眾生得見諦理」,「諦」,就是一乘實相的真諦。要能「得見諦理」,必得引導人人能夠「信解清淨」——用清淨心體解佛陀的心意。若要徹底瞭解佛心,人人必得用清淨信解之心。這念清淨信解之心,就如鏡子照境,眾生的心鏡若能反映出佛陀的心境,佛知、佛見,即是我們的所知、所見,不就是與佛的境界平齊嗎?

但因為我們尚未「遠離諸疑悔」,以至「信解」還未很清淨、透徹,這是人人還要下工夫的地方。信,有信即無疑,有疑就無法生出信根;倘若我們還有疑心,因緣一旦錯過,法就會遠離我們的心,讓我們無法體會清淨妙法。因此,對佛陀的教法,必定要深信不疑,以免障礙我們的道業。

前言「七慢」中的「增上慢」,「未得謂得」,這種慢心就是障礙道業的根本。我們必得遠離疑悔,才能生出至誠的信心接受佛陀的教法。自然「信受喜悅」,好好地下工夫,清楚瞭解佛心、佛知、佛見,法喜就能從信受中生。

我們要學佛陀的智慧,相信佛陀的心願,永遠都是悲智雙運為眾生,永遠都是為一大事因緣──要令諸眾生徹見真理。我們一定要遠離懷疑,生出信解清淨的心,這面心鏡才能清淨,及時信受佛法,入佛境界的法喜,才是我們人生所要追求的目標。

◎比丘因疑生增上慢

前言舍利弗鍥而不捨地懇求佛陀說法,但是佛陀覺得時機尚未成熟,因為會中的「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當驚疑」,考慮到這些人的根機還有畏懼、懷疑的心,故「止,止,不須復說」。

最重要的原因是,「增上慢者」不能信受,增上慢者是指人間信佛的四眾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除了天與阿修羅之外,佛陀來人間所面對的就是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的四眾弟子。

「增上慢比丘」,比丘為四眾之首。佛陀所期望的傳法者是比丘,由人間的修行者來接受佛法,佛法才能廣傳在人間。現在佛陀開始講一乘實法,這些修行者若信根尚未深入,必定會懷疑過去佛所說的二乘的道理。二乘就是小乘、中乘,過去佛陀說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,讓大家明瞭六道輪迴苦不堪,要好好地修行,不僅要斷除「分段生死」,連「變易生死」都要斷除,才能回歸清淨本性,超越三界六道。

◎不忍憍慢者生謗造業,佛不即說

過去佛陀用種種方法,讓大家知道世間五濁惡世苦不堪,希望人人厭離六道三界,這是過去佛陀所說的二乘道理。現在佛陀忽然間推翻過去的方便法,開始說真實微妙法,大家會驚懼、懷疑:難道過去我所修的都錯了嗎?好不容易對世間起了厭離心,斷除過去種種的煩惱,現在佛陀卻要我們行菩薩道。

行菩薩道就要再迴入娑婆,所以有人會害怕懷疑:這不就與過去所說的法有所牴觸?佛陀慈悲,為這些無法立刻轉念接受大法的人考慮,若是這些人心中有疑,就會生增上慢,起貢高驕傲的心:我已經斷除一切煩惱,超越三界,不會再來六道輪迴,我已經比所有人高一等了。

平常人都有這「七慢」,其實修行者雖已斷除「分段生死」,但仍有少分煩惱還未盡除,就很容易再生出「增上慢」,也就是「未得謂得」,明明尚未得到,卻以為: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,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。這些增上慢人,「未得謂得」,就是大妄語。

這種大妄語的過失,容易墮落地獄。前面經文有云:「增上慢比丘,將墜於大坑。」因為法會在座還有增上慢的人,懷疑的心還未盡除。雖然佛陀「止,止,不須復說」,舍利弗鍥而不捨,依舊殷勤懇請,無奈這些增上慢人還是同樣懷疑。

懷疑,必定會生起毀謗的心。佛陀以大悲故,憐憫在座還有懷疑心的人——要他們去除疑心,談何容易?各人心念千差萬別。能夠堅信不移者,佛所說的法自能入心。倘若他們聽佛過去所說的二乘道理,就誤以為佛未來所說的法,他們也全都瞭解。倘若還有這等人在座,佛陀就不願說一乘實法,以免這些人生謗造業,如此將「墜大坑」。「大坑」,就是地獄。

「佛以大悲故,於是彼等未退席前,故以不忍即說」,因為會中還有這樣的人,這些人還未離開前,佛陀慈悲不忍,還是「止,止,不須復說。」再度制止舍利弗:「好了,不要再說了。」但是,舍利弗又再懇切請求。

經云:「爾時,舍利弗重白佛言:『世尊!惟願說之!惟願說之!』」

言法妙者,非深智莫能解:
佛以二乘權說,為一乘之方便,未經宣示以前人莫能知解,故曰妙。
此善巧之法,由於增上慢者不易敬信也。

舍利弗鍥而不捨地,一再懇求佛陀說出這一乘實相的道理。「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」他唯一的心願:「請佛無論如何,一定要將您心中所保護的法,趕緊暢演出來。」這是舍利弗的懇求。可見《法華經》的真實法,是多麼微妙。

◎三請三止,非深智莫能解

佛陀三止,舍利弗三請——有三次的請求。意思是說法的至妙,不是如此容易就能說出來。常說「因時、因人、因地」,說法的時間是否適當呢?當然適當。四十多年過去了,佛陀要說《法華經》正是時候,必定要將他的心念本懷暢演出來。

「因地」,靈鷲山正是佛陀要開演大法的地點,有很多大乘法都是在靈鷲山說的,因此地點適當;時適當、地也適當,「因人」呢?佛陀一大事因緣不就是為了宣說真實法嗎?但是,其中還有少部分增上慢比丘會生驚疑,佛陀不願意讓少部分人口中謗法造業。

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少部分人若曲解佛法,在外面生出毀謗,就會影響很多人誤解佛法。佛陀為此,才會「止,止,不須復說。」這必定要深智,根機很成熟、信根很深的人,才堪得接受大法。所以,「非深智莫能解」,佛知、佛見,這甚深微妙的法,必定需要深智──信根很深、智慧很開闊的人,才能夠瞭解。

「佛以二乘權說,為一乘之方便。」其實,佛陀四十多年前所開的方便法門,也是為現在的一乘法而開啟。倘若沒有從第一階開始建造,妄想直接就蓋七樓,有可能嗎?不可能,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一定要先打地基,一層一層蓋上去。所以,現在至高無上微妙的一乘大法,也是要從過去的方便法,慢慢接引這些懵懂不了解佛法的人。

眾生無始以來,無明覆蔽,若未宣講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法」,如何宣說「六波羅蜜」呢?佛法的次序也要按部就班,今天的妙法是過去開了方便法,慢慢牽引到現在根機大約成熟了。但這些增上慢人,以為既已脫離三界六道,為何還要回歸娑婆呢?

發菩薩心,就是不忍娑婆世界的眾生,故倒駕慈航,迴入娑婆;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「慈濟宗門人間路」。我們發「四無量心」入人群,自然知道發菩薩心必定要迴入娑婆。這一乘大法就是要教菩薩法,故二乘會驚疑,「未經宣示以前」,還未聽法之前,大家無法瞭解,可見此法之奧妙。卻不知道迴入娑婆,是以出世的精神再回歸入世的志業,只要心意堅固,即便迴入娑婆,也不會受娑婆的業力所污染。這才是人間修行者真正修行的方向。

佛陀過去所說的權巧方便,也就是現在要講真實妙法的基礎。「此善巧之法,由於增上慢者不易敬信」,增上慢者不知道過去善巧之法,就是要會合現在微妙一乘之實相。因為佛陀還未說出真實法,他們就起疑心,開始起增上慢的心態。

佛陀慈悲,不忍少數眾生無法瞭解,心疑而謗法;所以佛陀「三止」,遲遲不說大法,其實是考慮這些信解還未清淨的人,因此暫時不忍宣說。儘管舍利弗再三地懇請,佛陀仍要觀察「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」的機緣,雖然地點適當、時間也適當,但是還有少數人的因緣還未成熟,不能堪受大法,所以佛陀「三止」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