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63集 如來再止,憂增上慢者墮大坑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尊佛敬法入心
培養智慧利根
堪能聞法信受
妙法入心見性

我們既是佛的弟子,必定要尊重、敬信佛與法,法自能入心,才能時時培養我們智慧猛利,根機更深、更廣。根機要利,利即敏銳之意,能真正明白道理,就是利根。佛法深廣奧妙,倘若根機鈍劣,聽法無法體會,要如何培養智慧呢?可見智慧利根於修行者十分重要。

◎尊佛敬法,培養利根

要培養智慧利根的種子,唯有尊佛敬法。法若入心,自能不斷培養我們的智慧。就如種子落土後,卻缺少水分、陽光,種子如何能生根發芽呢?所以,原來的這顆種子,也需要從外面不斷給予因緣成就。是故培養智慧利根,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。

修行,要尊佛敬法,法入心,即是種種因緣成就,培養自己利根智慧的種子,才能聞法信受。遠在佛陀時代,即便佛陀親自教法,隨佛修行的僧團人數眾多,但到法華會上,仍有不堪受法的人。此原因就在少數人尚有種種無明,還未完全去除,平時不夠尊佛敬法,法沒有真實入心,以致智慧根機還未堪得聞法信受。聽法要能入心,才堪得信受妙法,這就是智慧利根的力量。

我們若能信受一乘實法,妙法入心,才能明心見性。佛陀來人間,直指人心見性,覺悟之初,就懷此心願,要讓大眾瞭解: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佛性,能體會宇宙萬物的真理,人人也都與佛同樣有覺悟的可能。但是眾生根機鈍劣,佛陀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,仍有少部分人無法完全接受,必得用冗長的時間講解這部《法華經》。

◎舍利弗知佛心本懷

偈言:「法王無上尊,唯說願勿慮!是會無量眾,有能敬信者。」舍利弗懇求佛陀,現在會中聽法的人人都很虔誠,過去也都見過無數佛,追隨無數佛修行,佛法的根機應該很深。佛陀不用擔心,您將大法說出,會中的大眾應該都能恭敬信受。舍利弗說:「會眾利根智慧」,現在這些人都是有利根智慧的人。

我們常常聽到委員與委員間互相讚歎、彼此勉勵說:「大家對慈濟的法門,應該都能接受,不只瞭解,且能身體力行。」這就是同修者,人人互相勉勵。舍利弗一語雙關,一方面勉勵大家,我們修行不只今生此世,過去生中也應該親近過無量數佛,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佛。

舍利弗一方面祈請佛陀:「唯說願勿慮。」請佛不必擔心。「是會無量眾,有能敬信者。」舍利弗提醒人人,很難得遇到佛陀要將內心所保護的法宣說出來,人人要好好把握,用敬信的心聽法。這是舍利弗為未來的眾生請法。

我們現在能聽到《法華經》,應該感恩舍利弗鍥而不捨地,用尊佛敬法的心,請求佛陀說《法華經》。否則,在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可能沒有因緣將這部《法華經》說出來。不過,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也是為了說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,這是佛陀的心念本懷。幸好舍利弗能瞭解佛陀的心意,一而再地懇切求佛開示。

◎弟子自悔,轉小趨大

這也代表會中已證小果的人,他們內心有一點後悔。過去都只執著在小乘法,現在聽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為了禮請佛陀講解心中所保護的一乘妙法,不斷地請求佛陀。與舍利弗同修小乘法的人,內心已經有所覺悟,開始「自悔未從大乘法信受」。自古以來,佛陀就一直在說大乘法,對於根機猛利者,佛陀用大乘法直接教菩薩道,希望人人都能利益人群。但是追隨在身邊聽法的人,部分仍執著在小乘自修的境界。

就如維摩詰居士,以在家居士身,受佛教化,立刻明心見性,通達很多道理。《維摩詰經》記載,維摩詰居士示病,佛陀派遣弟子前去探病,但連舍利弗都說「我不敢」,沒有人敢去。因為維摩詰居士開口就說法,且他所說的法,不是小乘人的根機境界所能瞭解。要和這位利根機的人對話,實非易事。

後來是由文殊菩薩代表佛陀前往探病,當法身菩薩與維摩詰居士開始對話,也就成就這一部《維摩詰經》,記錄菩薩與菩薩之間的對話。可知,小乘者修行的境界,就僅此而已。其實佛陀對利根機者說菩薩法,雖是簡單幾句,他就能一理通、萬理透徹,進而身體力行。這些小乘人一樣圍坐在身邊,雖然也是佛陀身邊的常隨眾,卻無法領會接受。

看到舍利弗虔誠、恭敬求佛開示,有一部分人開始後悔,「自悔未從大乘法信受」。這時在座有不少人,開始要轉小趣大,轉小乘的心境趣向求大乘法。舍利弗瞭解同修者的心意,殷勤懇切請佛開示:「法王無上尊,唯說願勿慮」。

經云:「佛復止舍利弗: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皆當驚疑,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。」

「一切世間」,時間和空間,謂之「世間」,即所謂天地世界。
大要有二種:
一有情世間,謂有生物命者。
二器世間,萬物依止國土也。
又言世間者,
有成住毀壞故,有增減劫波長時間。
蘊行無限量之時、空間故,名之為世間。
「阿修羅」,華譯為非天,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,似天而非天。
又譯作無端正,因其容貌很醜陋。
性好鬥,常與帝釋戰,國中男醜女美。
「增上慢比丘」,謂自得增上之法,而生輕慢於他。
此種聲聞,因修戒定之以為所得......便謂證果;此即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是名增上慢。

佛陀用心透視人人,真正有這念虔誠的心受法、發心培養智慧利根的人,到底有多少?堪得聽聞,能聞法信受的人又有多少?真正要轉小趣大的人有多少?

佛陀看這些人根機尚未普遍成熟,還需培養聞法的信心。瞭解過去的小乘法只是一個境界而已,小乘修行者應該再進步到大乘法,這個因緣還要再強化,所以佛陀在此說止,不須復說。

因為若說出一乘法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皆當驚疑。雖然這些修小乘者,已有轉小趣大的心意,但尚未成熟;若開始說出一乘法,這些人的內心不但無法信受,還會驚懼、懷疑。

一切世間,就是包含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「世」表時間,「間」是空間,天地世界都包含在世間。大要有兩種:一種是有情世間,就是所有生物命的一切眾生,都在這世間。有情世間會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一切有生命的萬物,蠢動含靈,都在有情世間。

另一種就是器世間。凡是萬物依止的國土,叫做器世間。就如我們眼前所見的山河大地、房屋境界等等。手上的筆記本,眼前這張桌子的一切擺設,都稱作器世間。它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生滅。

時間則有增、減劫波。人壽從十歲開始,每百年增加一歲,一直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。因為眾生共業、種種的因緣,再從八萬四千歲,每百年再減一歲,一直減到人壽十歲。一增一減,叫做「劫波」。在這增減劫波的時間長河中,它蘊行著無限量的時間。

從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一切萬物有情世間、器世間,都包含在世間。佛陀只是一句「世間」,我們就能從天下萬物去深入,透徹瞭解法之微妙甚深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