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58集 舍利弗再請佛說法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六月十四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不信生疑
障道礙善
信受奉道
其道甚大
觀機信力
適應機宜
發大心者
得大法益

學佛最重要的就在一個「信」字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正知、正見、正信,是我們修行功德的源頭。有了正信,才能成長我們的道根,大信根力也是從「信」字而來。有根、有力,我們才能在菩提大道上,直而不屈,向前精進。

◎大信根力,妙權妙實

倘若不信,就容易在正法中生出疑念;不只道根無法伸長,也會障礙善法。不信、懷疑,不僅障礙自己,也會障礙別人的善根,這是自障障人。所以,我們要用很堅定的信心,成就自己,也能牽引別人。一個「信」字,於己無損,於人有益。「信受奉行」,我們接受佛法,是堅定的信,行在道上,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在《四十二章經》中,佛陀對弟子開示說,若懂得信受奉行,自然這條路就會很開闊。

佛陀的慈悲,隨眾生信力,應眾生根機施教。小根小機的人,就給他淺顯的道理;若是中根中機,給他中等的教法;至於大根大機者,就施予大法。不只鞭策他們勇猛精進,還要鞭策他們自度度人。這是佛陀慈悲,視眾生根機,用大、中、小的教法,讓眾生建立信心。而在信心中,於己無損,於人有益,這是佛陀觀機逗教最重要的智慧。

「權」與「妙」,即是「妙權、妙實」。佛陀的智慧微妙深徹,應機逗教,「適應機宜」,隨人人的根機發心。若是大根大機,佛陀施以大教,他發大心,就是自利利他,行大道法,就得大法益。只要有「信」心,就知道該如何走這條菩薩道。

佛陀為適應人人的根機,開了很多道路;當此之際,佛陀要人人回小向大,走上這條菩提大直道,這就是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的理由。

彼時,舍利弗看聲聞、緣覺與開始發心學菩薩道的人,多數還有一點點懷疑,同時也有人起了那好樂、歡喜期待的心,想要瞭解佛陀現在所要說的法。因此,舍利弗代替大家向佛請法。

經云:「舍利弗重白佛言:『世尊!唯願說之,唯願說之!』所以者何?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,曾見諸佛。」

「唯願說之」,因止之愈嚴,而請之愈切。
可見悟機之成熟,然日光不為無目而隱,佛法豈為痴盲者而默。
今會中無數求道者,曾見諸佛。宿福非淺,善根成熟,一聞大道,即勇於承擔,皆是智慧超拔,入耳即信,敬信者廣。

佛陀用慈啟智,不樂見眾生對大法起疑;若起疑,生出毀謗,造業就大。佛陀慈悲,暫時讓那些好樂佛法的人,稍等一下;警惕那些好奇的人,不要有驚疑的心,故曰「止,止!」

◎舍利弗再懇求

但是,舍利弗求法心切,「重白佛言」,舍利弗連續兩次提出懇切請求:「唯
願說之,唯願說之」。

「所以者何」,為什麼呢?「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」,有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的眾生,已經生起那分仰慕佛法的心,求法信心的門已經打開。佛所擔慮的,心有懷疑、驚疑的人數已經很少;現在多數人都是好樂佛法,真正欣慕佛法,所以請佛要趕緊說出大法。

「唯願說之,唯願說之」,「重言」就是重複懇求。因為佛說「止,止!不須復說。」這是真正嚴肅的事情──「不要說,不要說了。」舍利弗聽來愈是迫切,擔心佛若真的不說,大家損失就大了。因此,舍利弗趕緊重複懇求;懇請之情很真切,可見將要啟悟的根機也成熟了。因為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,代表所有出家弟子發言;舍利弗說的話,也是大家的心聲。所以,舍利弗看到大家的信心慢慢接近,覺悟的機緣也愈來愈成熟。

佛陀是在觀機,要如何開啟大家的信心,當愈多人接近大法的根機,佛陀就會開始說出一乘實相的大法。「然日光不為無目而隱」,地球繞著太陽自轉和公轉,太陽準時從地平線上浮上來,絕對不會因為有人眼盲看不見,太陽就不出現。就如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人人迴光返照,將這智慧之光,回歸照耀自己,讓我們的真如本性明亮起來。這就要視時機,覺悟的時機愈接近,我們聽聞真實法的道理就愈接近。佛陀不會為了愚癡、無智之人,就不說法,但要等待根機十分成熟時才說。

◎宿福非淺,生信者多

法華會中有無數求道者,「曾見諸佛」,這些人信根都很深厚。因為多數人與佛有緣,累生累世就隨著佛出家修行,故曰「宿福非淺」,就是過去累生累世接受佛法,培養善根,在人間結過不少緣,這種宿福非淺。凡是見佛、修行,就懂得造福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「善根成熟,一聞大道,即勇於承擔。」這是安慰佛陀,無量數阿僧祇的眾生,過去生與佛有緣,聽過不少佛法,也曾經修行,一路走來,現在的根機將要成熟。佛陀若能趕緊將此大法說出來,「一聞大道」,讓大家一接觸大道,就能啟大心、大智、大信力,懂得勇於承擔。

佛陀期待人人愈接近佛法,愈能培養勇於承擔的氣魄,表示這些人的智慧非常超越。法出自佛的口,入到人人的耳根裡,這大道法「入耳即信」。佛不必擔心,大家已經開啟大心,懂得勇於承擔,只要佛陀將此法趕緊說出來,大家聽進去,一定能敬信,這樣的人應該不少。故稱舍利弗是智慧第一。

佛陀的對機是舍利弗,他相信舍利弗能鍥而不捨地再三懇切請求,這是師徒心靈契合。倘若佛陀說:「止,止!不須復說。」舍利弗也不再懇求,這個大法就無法宣說出去。「當為生信者說」,佛陀不去理會那些少數沒有信心的人,而說出一乘實相的大法,人人當為生信者,故曰「當為生信者說」。

「則損者少益者多」,何謂損?若心生懷疑,不只不肯信受,反而邪思、邪見,行邪法;對自己有損,還會損害他人,這就是佛陀最憂慮的。不要讓少數的人驚疑,有疑就是損,不能行在正法中;同時會產生邪思、邪見,走偏路。但是,舍利弗請佛相信,這樣的人比較少,故曰「損者少,益者多」。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相信佛所說的法,不僅是為過去無量億阿僧祇的眾生,還需為現在與未來無量數的眾生說真實法。

◎擔心增慢之流,佛遲遲不說

所以說「損者少,益者多。」縱然在場也有不信之人,但能聽聞這個法,也為他撒下一顆種子,結下將來信受的因緣。就如慈濟人,起初聽到做好事能種善因、得善果、得好報就心生歡喜:「我來做。」一段時間後,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,他自問:「我為何要一直付出?那些人都是過去種惡因,現在受惡果,這是罪有應得。我學佛是要超越六道,要用智慧修一個脫離六道之法,將來生到他方世界。」就此封閉自己,往其他門徑去了。

但是一段時間之後,他感覺自己對家庭、對社會,沒有一點幫助,只換來滿心的煩惱。看到慈濟人隨著時間過去,賺到很多歡喜,他自省:「我浪費太多時間,我要趕緊重新再投入。」過去已發過菩薩心,只是遠離一段時間;但是過去發心撒下的那顆種子,雖然休耕少時,現在又重新甦醒,這樣的人也不少。

以舍利弗的智慧重新請求佛陀說法,當然佛陀也知道,有些人雖然現在不信,也為他結一個未來信受的緣,只要說出大法,雙方均能獲益;好樂佛法的人,聽到大法,立刻信受奉行。少數之人,雖然還是有疑,也為他種下未來能接受的緣。故曰「說則雙益,止則雙損。」真正想要聽法的人,若因為佛陀「止,止!不須復說」,就沒有聽到而受損了。

「凡人不信佛言,反造毀謗之業,則墮地獄,豈可說法令人招苦。」其實,佛陀不希望有人因為不信大法而生毀謗;若不信,也不毀謗,只是障礙自己,造業也比較輕。倘若去障礙他人,就要墮地獄。因此,佛陀不輕易將大法說出來,就是怕那些少數心生驚疑的,不信大法而生毀謗。若不信大法,只要不去毀謗別人,不將偏差的理念影響他人,若如此,「其障猶輕」,業比較輕,只是自我障礙,並未障礙他人。

最怕的是「增上慢人」,不只懷疑,且「未得謂得」,將自己錯誤的見解去影響他人,當有人阻止他傳揚偏邪的法,他心生怨恨;既然「怨生於心」,自然「言謗於口」,身、口、意都有懷疑而生怨懟,有了怨,他就會毀謗;若如此,「必墮地獄深坑」,這「不唯無益而且有損」。佛陀慮及於此,故曰「止,止!不須復說!」希望大家心能稍微冷靜一下,這是佛陀的用意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