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253集 合掌以敬心,欲聞具足道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六月九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合掌以敬心
欲聞具足道
內心求道
法入行中
以道成人
如說修行
當知是為
久修道行

在法華會上,舍利弗代替在場大眾請求佛陀,將他內心所保護的真實法,為大家開示。「於諸聲聞眾,佛說我第一,我今自於智,疑惑不能了。」舍利弗請示佛陀:「為是究竟法,為是所行道」到底究竟之法是什麼呢?我們將來要如何走向這一乘大道?

◎行善、斷惡,如法所行道

「合掌以敬心,欲聞具足道,內心求道,法入行中,以道成人,如說修行。」大家合掌恭敬期待佛陀能開啟內心所保護的真實法。法華會上,佛弟子求法的心很殷切,所以「合掌以敬心」,大家以合掌表示恭敬、懇求的態度,希望能夠聽到佛陀所保護的簡單、純真、微妙、深奧,具足一乘實相的真實妙法。這是人人用心求道,希望法入心,身行在道中,叫做「法入行中」。

其實,佛陀當時的心意,希望人人能夠回歸如來清淨一乘的實相,也就是回歸一性圓明的心念。要回歸,就要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循規蹈矩,盡人倫道理做一位行善的好人。

在行善過程中,會生起歡喜心,不斷自我鞭策,做好事能心安理得。若要心安,就要好好聽法,將法入心。我們所說的如法、所行的如法,必定是行善、斷惡;如佛陀所說法的教育,叫做如法。

法入心,自然我們所做的就是「如法所行道」。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所說法,兩千五百多年後,法要入心,我們就要行於道。「以道成人,如說修行」,我們要好好行道,就如「菩薩招生」,自己要先成為菩薩的典範,才能廣招菩薩。老師言教合一、修學如一,學生才會用心學習。所以,教與學定要合一。

「以道成人」,經者道也,道者路也。講經者,是要帶領大眾一起走路的人;別人走到了,我們也同時抵達。這個道,能夠成就人人的道業。我們要帶人入道,自己要先走在這條路上,此即「菩薩招生」。要引導大家一起走,就要「如說修行」。就像我常叮嚀慈濟人:「做你所說,說你所做。」將聽的法,領受入心,身體力行走出去;將走過的心靈風光,再與他人分享,就是「如說修行」。

◎儉省自己,力行無上弘願

有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,也是委員與慈誠。婚前彼此約定要行善布施,雖然收入有限,但是生活很儉省。為了護持建院,發願捐施兩百萬;每月只賺兩、三萬薪水,要如何捐呢?「有心就有福,有願就有力」,夫妻倆省吃儉用,餐桌上的青菜,是在市場翻撿菜販不要的剩菜。

不到幾年,就完成兩百萬捐款。夫妻倆信心大增,又發願在這一生中,定要捐出一千萬。同樣是省吃、儉用,二○○七年,已如願完成。連父母留給女兒的嫁妝,她把紀念放在心裡,變成現金捐款。身上穿的衣服補了再補,只有外面那套是整齊、乾淨的,租的是四樓屋頂加蓋的房子,但是他倆合心和氣,互相勉勵,不改其樂。

為了要將一位開五家連鎖麵包店的老闆娘度進來,邀她來家裡吃飯。不過是一碗泡麵,上面放幾支青菜而已。但看到這對夫妻家中如此簡陋,生活這般簡單,竟能毫無保留地為慈濟付出,她深受感動,發心捐出五百萬元,也加入委員行列,再招募更多發心的菩薩,這就昰「人間菩薩招生」。他們「如說修行,以道成人」,用自己身體力行走過的路,展示在人人面前,讓人看見、感受得到,是真實行。

「如說修行,以道成人」,如說修行,「當知是為,久修道行」,這對夫妻的善行,並非一時的發心,可上溯自一九九三年。他們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點點滴滴一直累積,直到現在仍在喜捨布施,這就是人間菩薩。

「行要如何修?」釋迦牟尼佛過去已親近百千萬億諸佛,其實,我們也親近過無數修行人的心靈道場。與他們接觸,聽聆他們過去如何發心,如何從偏差錯誤的人生,知道悔過,悔過後是如何身體力行?也有人秉性善良,一開始就發大心、立大願。

◎行究竟法,即是行菩提大道

舍利弗說:「為是究竟法,為是所行道。」大家現在心中有疑,以為過去佛陀所教育的已經足夠了,卻不知道佛陀還要我們再入一乘的實道。

於是,舍利弗代替眾人懇求佛陀,盼佛陀將一直保護在內心的根本真實大法,向大眾演示出來。他說:「為是究竟法」,為了要瞭解究竟之法。「為是所行道」,為了我們將來要走的路。「佛口所生子,合掌瞻仰待」,法從佛口出,我們會很恭敬地接受佛陀的教育。

「為是究竟法」,這個「究竟」是什麼法?就是「菩薩大行圓滿究竟之覺」。佛陀要說的一乘大法,即是行菩薩道。「菩提大道直」,就是覺悟之後,一條真正平坦康莊的大道。這條菩提大道,我們要身體力行,叫做大行。菩薩就是覺悟,覺有情人行在大菩提道上,得到圓滿究竟的覺悟。

我們現在稱呼的菩薩,其實是新發意菩薩,也就是開始發心行在菩薩道上。就如剛才提到的這對委員、慈誠夫妻,他們不只是新發意菩薩,而且已經起步走在菩提道上,只是還未到達自覺、覺他,圓滿究竟的境界。

對宇宙天地萬物的道理很透徹,具足圓滿,沒有遺漏,就叫做圓覺,也就是究竟之法。要到達此圓滿究竟法,唯有行菩薩道。我們若能到達此程度,才能成就無上正等,宇宙大覺之極位。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,他所覺悟的,不只是人間法;宇宙浩瀚無涯、無邊際,這麼開闊的道理,他完全透徹瞭解。此宇宙大覺之極位,位置至高無上,稱作無上正等正覺。這種覺悟是無邊際的極果,叫做究竟法。

我們修菩薩道,從歡喜地開始,一直到第十地的法雲地,全都是行方便法而圓滿。「滿足方便」,這些方便法都瞭解了,知道一切是真空,我們在世間還有什麼好執著呢?每天的生活,是如此的現實,我們怎能說是「真空」呢?但是,佛陀告訴我們還有「妙有」。世間人做世間事,要如何將人做得圓滿?世間事也做得很具足?世間事很具足,叫做圓滿,我們要修得人格圓滿無缺,就要盡量付出,不與人計較。

雖然平凡,但這對夫妻菩薩對生活一無所著,還能傾盡心力付出,這叫做「真空」,並未執著於自己擁有多少?沒有「得」的心,就沒有「失」的遺憾;沒有得失心,就是「真空」。

至於「妙有」,就是為世間苦難偏多、不具足的人生,盡量去付出,圓滿其欠缺。這都是世間的方便法,也是修行的道路。

◎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

佛法雖然是「真空」,但也要有世間的事相,才有出世間的道理;事相就是方便。出世間,我們要如何讓這念心平順,無得也無失?無得失心,就無生滅相。

修行到達「等覺」的最高境界,就是已經滅除三界的生死,但仍有變易生死。凡夫心不斷變易,是分段生死;我們的心起落不安,有得失心,煩惱就多,這就是人間事。擔心與煩惱是不一樣的;煩惱是從內心不斷生生滅滅、起起落落,滿心的貪、瞋、癡,心生得失,這是煩惱。

我們所擔心的,雖然不是因為貪、瞋、癡而起煩惱,但是世間的災難人禍,或者他人的安危,都會讓我們擔心牽掛。「滿足方便」,就要盡菩薩地,才能更上層樓達到佛的境界。菩薩地盡,就是「滿足方便,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」。我們若能盡菩薩地,滿足方便法,人圓、事圓,這「一念相應」,就是人與事皆圓滿。人事相應會合,道理就圓,「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」,覺悟的一念就開始生起。

就如佛陀經歷五年參訪、六年苦行;這五年的參訪,看盡人間事相,也看盡九十六種外道教的修行法。在菩提樹下用心靜思,最後那一剎那,他的心與天際的晨星會合,這「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」,瞬間整個覺悟了。「得見心性」,當下此刻,就能迴光返照,看到如來一乘實相。我們的如來本性湧現出來,叫做「究竟覺」。要到達「究竟覺」之前,先要經過行菩薩道。

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,我們要得到智慧,必定要入人群中。所以,慈濟宗門人間路,要入群去行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。如此,在人群中,我們就能接觸無量的道場。「經」是歷千古而不變,釋迦佛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,我們也要把握現在的道場,雙腳踏穩,往前力行,走入百千萬億人的心目中修行,這是修行最好的機會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