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候宣如(加拿大溫尼伯)
隨著時間和練習,我漸漸熟悉聽打的技巧,包括分段、標點符號,以及擷取摘要和標題。(攝影/李侑蓁)
2019年3月,陳麗英師姊來電請我協助「聽打」。由於這攸關慈濟歷史記載,實在不能「裝懂」,於是我打開天窗詢問:「師姊,我不太清楚『聽打』的工作內容。」
「看錄影帶打字,有些內容是講閩南語,有些是國語,看影帶打字不會很困難。」陳麗英解釋「聽打」的大致內容。
原來,「聽打」是一個靜態的動詞,而非動態;它是將語音轉成文字的名詞,而不是一項具體的活動。
起初,在繁忙的工作之餘,還要承擔這項任務,甚至面對因聽不懂的語音而不完整的文稿時,總是感到有些氣餒。後來移居加拿大,由於時差關係,經常需整理到深夜,好幾次在心裡想著,下次絕對要推辭,勇於說「No」。
德杭師父與法親家人分享他的所知、所聞,而筆者在彼岸安靜地隨師紀錄。(攝影/吳惠珍)
「沒關係,就是要學習,以後對文稿能力會有幫助。」陳麗英留給我的文字,大多充滿鼓勵的力量。她說:「煩惱有時會發現,問題的反面就是答案,去做、去改變很重要。」
興許只要堅持,隨著時間和練習,自己會漸漸熟悉聽打的技巧,例如如何分段、使用標點符號,以及學習如何從文稿中擷取摘要和標題。
有一次,整理德杭師父志工早會的分享,發現師父不疾不徐的語調和柔和的聲音,與我敲鍵盤的噠噠聲響,像極了一場阿卡貝拉(註)的合作。
德杭師父和我不曾相見,未來也不知是否有機會相遇;然而,在雲端的相會與跨越時空的交流下,德杭師父與法親家人分享他的所知、所聞,而我在彼岸安靜地隨師紀錄。
羅慶徽副院長常分享有關健康的知識及破除常見的迷思。(攝影/陳安俞)
有一回,花蓮慈院的羅慶徽副院長分享了有關「『鹽』之有物」的主題,顯然地,內容和鹽有關。透過分享,得知鹽巴攝取過量,除了會增加體重和高血壓外,還可能導致腦中風、心肌梗塞、骨質疏鬆、腎臟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等問題;同時,也破除了吃鹹才有力氣的迷思。
最近,臺北慈院的林倪凰副護理長分享了一個有關普瑞德威利症候群(俗稱「小胖威力」)的個案。醫療團隊以遊戲的方式增加患者的運動量,並運用手機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,在四肢掛上0.5公斤的沙袋,以增加肢體負重。此外,在患者早晨的日常活動中,他們還使用一些簡單的益智遊戲,鼓勵患者在床上半坐臥,進行拼圖或五子棋等活動,以增強心肺訓練。白衣大士對病患的用心,著實令人讚歎不已。
整理志工早會,可以伏貼師父的法,學習醫學常識,知曉人間苦難,見苦知福。(攝影/曾美珍)
回想整理志工早會的過程中,常住師父開示的語氣是那麼的輕柔,大醫王的專業分享是一種健康的保養之道,而白衣大士和醫療志工的身影是付出無所求的表現,這些都成為我的心靈資糧。
文字是一種療癒,且可以伏貼師父的法,得知天下事,學習醫學常識,知曉人間苦難,見苦知福等;所以,整理志工早會好處多多喔!
註:義大利文「a cappella」,指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