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的慈院醫病情】憶大林慈院刻骨銘心的愛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/梁玉燕

花蓮慈濟醫院《醫道:俠骨柔情》新書分享會,簡瑞騰院長提到,情與義都寫進了這一書,他也會努力將老師們的教導——救死扶傷、謙卑、尊重、愛與關懷,持續傳遞,在大林慈院努力打造小骨科樹。(2023/08/30花蓮慈濟醫院提供)

經常在慈濟世界看到簡瑞騰院長的訊息,就會想起曾經有過的憂愁,如何經由簡醫師的一雙妙手而得到了緩解......

憶起十二年前,我陪著另一半文和前去開刀住院,領會了七天六夜的心地風光,這也是我繼大林慈院啟用,先後擔任筆耕和兩次醫療志工後所經歷的不同際遇。

手術前夕,簡瑞騰主任帶著相機來到2803病房,他一襲白袍,散發出神聖凜然的儀態。寒暄過後,他首先探詢病況,隨而對著文和拍了幾張照片......隨後詳細說明了文和的癥結和療程。

那一夜,好漫長!回想起那幾個月在溫哥華的日子,文和多次嘗試針灸和推拿,非但病情沒有起色,上身還變得更加傾斜,腰背也更加彎駝,時常在半夜猛力拍打痠痛的部位,那是疼痛難耐的直截反應。

12月13日的清晨七點半,在進入開刀房前,文和問我是否可讓他戴著上人的念珠,並請我陪他去禮佛。我理解他複雜的心緒,相偕佛前問訊;我們把心交給佛菩薩,把健康託付給大醫王。

簡瑞騰醫師為陳文和進行診療。(圖片來源:梁玉燕提供)

一樓的開刀房,醫護人員來來去去,都在為相關工作忙碌著。當我看到簡醫師步履趨近,四目交投之際,我的無助感隨著淚水奪眶而出,他輕拍我的肩,頓時給了我一股安頓的力量。

接近正午時分,結束重任的簡醫師告訴我,文和已推入恢復室,術後的疼痛不可避免,而麻醉藥劑消退後,才是最難熬的時光。身為陪病者,我用心留意支架上的點滴、滲出的血水,以及端水、餵食、擦身、攙扶......

幽默的簡醫師日夜巡房兩次,醫療團隊則隨側記錄文和的身體狀況,包括躺平、翻身、伸展及藉助行器走路等。術後第四天早上,操著臺語口音的簡醫師,再度以相機錄下文和走動的身影,並問:「昨晚睡得好嗎?下床來走走看,把腰『拔直』......嗯!很挺嘛!現在,做一下手術前的樣子,來,彎下身......」

「喔,好痛!沒辦法,我的腰彎不下去了啦!」礙於手術傷口未癒,面有難色的文和只能僵直地蹲下。

「哈哈,以前叫你直,你直不起來;現在要你『蹺』(駝背的意思),你卻彎不下去!」

良醫「刻骨」,我們「銘心」。大林慈院簡瑞騰醫師的仁心仁術有口皆碑,在這次近距離接觸下,一覽他的俠骨柔情和醫療團隊的用心。

簡瑞騰醫師和醫療團隊一天巡視病房二次。(圖片來源:梁玉燕提供)

出院前,換我開「簡骨科」玩笑:「請問是誰幫您取的名字?臺語要怎麼唸?」

他回答:「是我爸爸取的,他都叫我『瑞騰』!」

我笑著說:「哈!你姓簡,又是骨科醫師,所以從事『撿骨』最適合;骨頭有毛病的人找您醫治準沒錯,連駝背的人遇到您,也就『瑞騰』了呀!」(『瑞騰』音同閩南語「隨挺」,馬上挺直的意思。)

簡瑞騰醫師聽了哈哈大笑,頗認同我的說法。身為家屬,樂見文和身體好轉,我達觀的心又繼續飛揚,也藉著他因病得福的心路經驗,見證分享簡瑞騰醫師的仁醫仁術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