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使命立恆志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/陳秀嫚(彰化)

「2023年慈濟人文真善美二十周年幹部研習營」,臺下盞盞聖火中,一聲聲的宣誓回盪在講經堂,師徒情隨著堅定無悔的誓詞,一字一句凝聚成力量。(攝影/李啟華)

「我明白,自己的不足,必須勇往直前;我明白,時間的無情不能回首,但您一直在我心中。
我會是您的眼,見證慈悲,憫視天地間無窮的苦難;
我會是您的手,膚慰傷痛,撰寫人世間至情的美善;
我願以一雙布鞋,走遍千山萬水,踏盡每一寸苦難堪忍的世界;
我願以一襲藍衣,隨您天涯海角,記錄慈濟人慈悲喜捨的身影;
我願以一顆真心,與您穿越時空,隨處布遍真善美的清淨福田。」

2023年9月8日,「人文真善美二十周年幹部研習營」開營時的誓詞,句句激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,此刻與自己心靈對話的同時,也是師徒間深刻的連結。

◎ 聆聽自然體會道理

德宣師父追隨證嚴上人,自篳路藍縷的慈濟路一路相隨,點滴留史。(攝影/李啟華)

德宣師父在開營時說到,人文真善美到現在已五十三周年了。從1970年上人拍下到鳳林訪貧,車子陷於山興溪,大家合力推車的照片,便是第一位的人文真善美。我為自己能成為真善美的一份子,感到榮幸。

三天的研習中,「經行」課程是心靈最放鬆的時刻,德澄師父引領大家「用眼睛聽、耳朵看」,靜心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大自然的聲音。一行人穿梭在慈濟大學林間小徑,想像著上人聽見茶花的聲音,那得是多寧靜的心,才能聽見?

在動中,我慢慢感受到一花、一草、一木,也聽見了鳥叫聲。終於明白上人為何取名「靜思」,人間的人、事、物,唯有在靜中思惟才能有所得;而極微音的境界,恐需累生累世的修行。

◎ 人文使命留史實

德宸師父(講臺)回想自己1993年回到花蓮靜思精舍,首份工作就是為上人的「幸福人生講座」打字,後來因受到照顧戶的感動,而在《慈濟道侶》、《慈濟月刊》中刊出感人故事。(攝影/李啟華)

德宸師父在「步步生蓮,刻刻留史」分享中,期許人文真善美負起時代和世代交替的使命,記錄慈濟人的真人實事,以愛鑄史,擁抱蒼生。

師父提到,寫文章的過程中,會牽涉到國際救援的實際史事,或世界各國的感人故事,我們定要追溯並印證它的正確性,求真求實,才會有深度。藉由拿筆、相機和攝影機留下豐碩的成果過程中,因為這樣的付出,人生因利他而豐富,慧命因自覺而成長。

師父深深的期許,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承擔人文真善美八年來,透過記錄不斷修正自己的習氣,學習用微觀的心,看見更多的美善;透過每一次的紀錄,讓生命有了廣度與深度,也見證慈悲與深耕人文後,每個人生命中亮麗且豐富的內涵。

◎ 恆持筆耕傳美善

「新媒體浪潮與菩薩招生」課程,有直播、空拍、運用AI與媒體應用充滿科技感與實用性,引發學員熱烈掌聲。(攝影/陳仲銘)

研習課程最後一天,顏博文執行長提到他的慈濟因緣,以及改變他的「一條浴巾」......

一天洗澡時,因為忘了帶浴巾,顏執行長便請太太幫忙。當太太拿著四四方方,折得有如豆腐般的浴巾,並以九十度鞠躬奉上時,讓他嚇了一跳,頓時覺得慈濟訓練得很好。

「後來加入慈濟才知道,這是我們賑災時,發放的標準動作。那時候才知道我是災民......」顏執行長真實而幽默的分享,贏得現場掌聲加笑聲如雷。但同樣的浴巾,改變一個人也要看因緣,有人如法炮製,卻沒有得到相同的效果。

顏執行長接著說:「當你捧上浴巾時,有沒有把他當未來佛?如果只是動作,沒有把對方當未來佛供養,因緣就會不一樣。」他認為,待人要有誠意,要學習常不輕菩薩。

◎ 恆願筆耕傳美善

陳秀嫚師姊(右)祈願自己能不斷有效地學習,所寫的文章有內涵、有深度並有益人間。(攝影/石富升)

上人曾開示,要珍惜時間做有益人間的事,說對人間有益的話,說的話有道理才有價值;而慈濟的每一段故事都是《阿含經》,也是慈濟大藏經。感動人的事要好好記錄,期待媒體成為人心智慧的導航與社會安定的力量。

感受到上人的殷切期盼,我祈願自己能不斷有效地學習,所寫的文章有內涵、有深度並有益人間;生生世世在人間菩薩道,為時代作見證,為慈濟寫歷史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