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的「穀粒」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/王利君(鄭州)

碧綠無垠的蒙古草原,不禁讓人想起《敕勒歌》一詞中的「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」(攝影/王利君)

蘇東坡於《前赤壁賦》中感慨道: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」此「粟」,即為俗稱的「小米」。

《敕勒歌》中的「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」讓人不禁想起那碧綠無垠的蒙古草原,而赤峰市恰好位於這片翠綠之中。由於該地獨特的氣候與地理條件,使得小米的種植,有著長達八千年的悠久歷史;這樣的環境孕育出的小米顆粒飽滿、晶瑩剔透,同時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。

豐收的小米,承載著大自然的恩賜與人們的辛勤勞動,成為滋養生命的寶貴糧食。(攝影/王利君師兄)

豐收後的小米,在陽光的照耀下,透出金色的光輝和迷人的香氣,承載著大自然的恩賜與人們的辛勤勞動,成為滋養生命的寶貴糧食。由於富含鐵質、維他命B、鈣、鉀、纖維素和澱粉,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曾記載:「粟米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」小米味甘而鹹,入脾經、腎經易消化;因此,食用小米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,有著極大的益處。

緣分很是奇妙,我和內蒙古赤峰市的王利君師兄,因為參與同一個薰法社群而結識。今年65歲的他,依然勇猛精進地參與慈濟各項活動,和當地慈濟人在社區力行慈善及環保,也積極參與社區募心募愛的活動;他用心陪伴感恩戶,將真誠的愛傳遞給他們,成為醫治心靈的良藥。

兩岸三地間充滿愛的接力,讓王利君師兄的小米,得以回到臺灣供養上人和師父。(攝影/王利君師兄)

因為有著同名、同姓、同師父的緣分,我和王利君師兄時常交流慈濟心得。一天,充滿熱情的師兄寄了小米給我;當我收到後,便熬制了一鍋香噴噴的小米粥,內心卻充滿感慨:「如果這小米粥能供養給上人就好了。」在感謝師兄的同時,也坦言了自己的心聲,師兄回應道:「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,可是就是不知道怎麼能送達(精舍)。」

於是,我找到了精舍師父,並詳細說明緣由。慈悲的師父聯繫了蘇州的靜謙師姊和深圳的慈欽師姊,再由利君師兄將小米進行真空包裝,分別寄送到蘇州和深圳。原本計畫由兩位師姊將小米帶回臺灣供養上人,但恰巧有本會同仁前來大陸開會,於是靜謙師姊便拜託她將小米帶回,如此一來,完成了兩岸三地間充滿愛的接力。

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上人「愛的穀粒」;菩薩路上,努力好修行。(圖片來源/王利君提供)

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」,一顆顆穀粒,宛如上人日日對弟子們的鼓勵,而這些鼓勵,則化身慈悲智慧的「穀粒」,在弟子們的心田中生根發芽。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千千萬,滄海之一粟,可以撒遍娑婆,淨化人心,促進社會祥和,讓天下無災難。我們每一位都是上人「愛的穀粒」,既是穀粒,也是鼓勵。

思念上人心,化作慈濟情;菩薩路上,勇猛精進,努力好修行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