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林純霞(花蓮)
曾經閱讀過一篇報導,講述臺灣科技大學徵才博覽會上,出現了一個令人驚詫的職場新名詞,稱之為「快樂長」。
「快樂」,英文字彙是happiness,也譯成「幸福」。在靜思精舍一隅,慈濟人文志業王端正執行長談及「幸福感」;有感於慈濟人真的很幸福,在證嚴上人的殷殷教誨、循循善誘下,讓多少人的心解開枷鎖、拋棄煩惱、放下苦痛,找到生命價值,尋獲「幸福」人生。
北區慈濟人醫會新北市平溪區義診暨往診,醫護人員仔細聆聽長者傾訴她的病痛。(攝影/林靜芳)
「幸福」,反應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及社會的需要。美國哈佛大學塔爾班夏哈教授(Tal Ben–Shahar),於2002年在哈佛大學開了一堂名為「快樂學」的課程,大受學生們的喜愛,成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。
「快樂學」在學術殿堂被重視,職場上「快樂長」的職務需求,也是企業主重視員工身心健康,營造快樂職場環境的起手式。
二次世界大戰後,人類心理學的探討,以負面行為為主流。塔爾班夏哈教授在課堂中提及,1967至2000年以來,在心理學探討情緒與行為中,消極性情緒行為與積極性情緒行為的研究量比為二十一比一,這個占比實在太可怕;由此可以看出,我們長期忽略了積極性情緒行為的強化作用,以及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性。
「在職場上很難談得上快樂!」這是大多數職場人的反映;而在日常生活的媽媽經裡,最常聽到「柴米油鹽醬醋茶,夠煩了!」事實上,幸福與快樂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,只是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放大,反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讓人感到幸福與快樂的微小細節。
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放大,反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讓人感到幸福與快樂的微小細節。(攝影/蕭嘉明)
在《這一生的幸福計劃》書裡,作者Sonja Lyubomirsky指出,一個人快不快樂,50%由基因決定,10%因境遇而起,還有40%可以透過行為和想法,增進我們的快樂。書裡更提出,快樂可以被管理,所以即使有憂鬱基因,仍有40%的自主權讓自己快樂起來。
幸福比快樂的層次來得更深邃!快樂是一種良好的情緒感受,而幸福感是長期正面的心理體驗;快樂是一種狀態,幸福卻是一種境界,幸福是平凡中帶著快樂,所以常保持快樂,就能增進幸福感。
幸福比快樂的層次來得更深邃!幸福感是長期正面的心理體驗;是一種境界,是平凡中帶著快樂,所以常保持快樂,就能增進幸福感。(攝影/陳慶雄)
找幸福,有秘訣!
「您感到幸福嗎?」問會眾。
「很煩,經常遇到人我是非,哪有幸福感!」
莫拉克颱風林邊鄉嚴重淹水,慈濟志工在軍方裝甲車幫忙運輸下,深入災區分送便當、飲水。(2009/08/10攝影/蕭耀華)
「想想看,您看到許多的苦難,有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嗎?生氣時,有想到這是『短暫的發瘋』而消除怒氣嗎?」聽到這些熟悉的語詞,會眾的表情有了變化,「有因為看見災難,而啟了助人的行動嗎?」
「原來,在日常生活中,不知不覺的我已經提升了很多正向的心態,我是『幸福』的啦!」會眾想了想,高興的說。
證嚴上人教導我們許多幸福的心法,諸如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;少比較、不計較;助人不必等有錢;原諒別人、善待自己。如果經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,而感到不快樂或缺乏幸福感,那麼就來進行一場――快樂與幸福的自我學習與修煉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