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候宣如(加拿大溫尼伯)
攝影/張瑛芬
五毛錢的竹筒歲月,注重的不是捐款金額的多寡,而是每個人的一念真誠之心。
志工早會恭聽證嚴上人開示,可以法髓入心,增長慧命;若是能夠承擔早會聽打,積存正能量及遇境轉念的力量,則能綿長無限。
今年,在一次志工早會中承擔聽打,內容是顏惠美清修士分享「五毛錢的歲月」。對於這主題,一點都不陌生;然而其中一段內容,卻讓我念念不忘。
顏惠美提到,花蓮慈濟醫院每天都有病人或弱勢團體來尋求志工和社工的幫忙,或有一、二十位每日來到服務臺,詢問補助醫藥費事宜,或是籌措不出回家的車資,抑或是碰到生活經濟上的窘境......等。
顏惠美溫和並擔憂地表示,醫院是聞聲救苦的地方,花蓮慈濟醫院每年支付好幾千萬協助病人和弱勢團體,以及救助生活上的困頓;為了幫助他們,她經常號召志工舉辦義賣活動。
我如實將事情的原委告訴姊姊,她明白無餐可食的苦境,便不假思索隨喜「醫療」功德款;由於接連三個月的隨喜,也讓屏東財務組的志工來電確認是否有誤,而這分感同身受且真心的「隨喜」,仍在進行中。
令我感到幸福的滋味,是家人的相契,以及願意用愛作為訴說和聆聽人間事的交流橋樑。做一位手心向下的人,其心情猶如《歌聲滿行囊》的歌詞寫照,「我來輕輕唱,你來拍拍掌,我們歡聚在一堂。你也輕輕唱,我也拍拍掌,快樂歌聲最悠揚,溫暖滿人間。」
倘若找理由搪塞,而沒有承擔志工早會聽打,損失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;倘若沒有用心體會說法者的描述,阻隔布施的機緣,也是自己並非他人。
人間事沒有如果,只有結果。留下歲月靜好,築起生活的小確幸,其秘訣在於,別忘了用溫柔的眼光看待人世間的所有,將「愛」一棒一棒的傳遞下去,串起一個同心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