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靜 淇
勝勝師姊離開之後,靜暘師姊傳訊息給我:「勝勝走了,人間走一回,無憾離去。哪天我走了,幫我寫一篇文章,不要歌功頌德,要真實幽默。」我回她:「寫篇搞笑版的,讓您掀開往生被,帶著大家大笑後再躺下去。」
這是我與靜暘師姊四十幾年好交情的日常互動模式,雖說字裡行間帶著詼諧,但對勝勝師姊的離開,同樣感到悲慟與不捨。
嘉義「幸福人生系列講座」,慈濟委員主講「家庭的經怎麼念」,勝勝師姊勉勵大家,從照顧好自己的家做起,共同創造一片人間淨土。(圖片來源/慈濟基金會提供)
五月七日那天,傍晚從台中抵達花蓮,女兒去車站接我時告訴我:「下午三點前後,在同心圓宿舍聽到來自慈大校園響亮又持久的佛號聲,同事說勝勝師姑回來當無語良師了。」
女兒接著問我:「來不及送師姑最後一程,會覺得遺憾嗎?」當下,確實遺憾,但念頭一轉,認識她四十年,彼此相知,以她凡事寬容,豁達大度的個性,肯定會對我說:「阿淇,往生路上我獨行,不必相送。」
「包容寬厚」本是勝勝的特質,「大而化之,不計較,不比較」是她廣結善緣的法寶,所以上人如是說她:「她的形象都在我的心裡,她把師父說的法,很生活化的度化了很多人。」
回想她在1984年進入慈濟時,因為委員人數很少,慈濟社區道場不若現今普遍,幾乎所有慈濟活動都是回到精舍;加上適逢花蓮慈院第二次動土,為了勸募建院基金,大家南來北往舉辦各種活動、義賣及茶會,無形中培養了深厚的革命情感,彼此相知相惜。
1991年2月《攜手同心 展望未來》巡迴演講至金門時的大合影。前排左三起,依序為靜潔、慈暘、靜淇、林智慧;後排右四至左為靜暘、勝勝。(圖片來源/慈濟基金會提供)
還有那同台說慈濟的日子,最是珍貴。1991年起,由行政院勞委會、新聞局與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《幸福人生講座》,每年安排二十至二十四場,其中二至四場是恭請上人開示外,其他場次都由慈濟人現身說法,北自基隆南至恆春,從西部沿海跨越中央山脈到宜花東,甚至離島的澎湖、金馬地區,都有慈濟人的足跡,勝勝能將上人的法以生動有趣的生命經驗分享大眾,當然是不可或缺的講師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1991年2月,由行政院新聞局、國防部、慈濟基金會合辦的《攜手同心 展望未來》巡迴演講,包括勝勝、靜暘、林智慧、慈暘、靜潔和我等十四人一起上前線,在金門以《快樂的泉源》為主題,分組到軍中、學校、社區做分享,記憶猶新的是勝勝侃侃暢談了《包容就是力量》。
2019年11月3日,「靜思智慧語‧好話三十年」分享會,四位資深慈濟志工暢談如何從《靜思語》中得到自我覺察與省思,進而落實到生活中。(左起林智慧、靜淇、靜暘、勝勝)(攝影/羅景譽)
而最後一次與勝勝同台,是在2019年11月3日於中正紀念堂第一場「靜思智慧語 好話三十年」的活動,蒙靜思書軒與青兒厚愛,安排二十分鐘的座談,由靜暘、林智慧、勝勝和我四個人分享靜思語用在生活中的趣談與體悟,我們四位婆媽直接、重點、風趣的言語,博得大眾好評。
也因此,在全省一場接著一場的「靜思智慧語」活動中,都有固定的單元、時段分享,沒想到在三重靜思堂的第二場,勝勝就因身體出狀況缺席了,令人感傷的是,她生動又有深度的分享從此成為絕響。
快樂、包容、智慧......是勝勝的特質,她「把上人說的法,很生活化的度化了很多人。」這法香,正是她的「用情在人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