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母慈愛永存於心

0觀看次
A- A+

圖文/梁玉燕

◎收藏歲月的甘甜

田埂邊上,幾根紅甘蔗和一簇盛開的蓮蕉花帶著濃濃喜氣;陪嫁過來的它們,將和我一樣,必須盡早適應環境,才能在這片新天地落腳扎根、繁衍世代。

「你的臉龐,又在湖心蕩漾......故事的變遷,總要通過時間來收場,結局的篇章,能否寫出當初的柔腸......」音響傳來美妙的男女對唱,歌曲意境優美;而類似這樣的心路,我也曾有過,只是懷念對象不同。

那年,中年的她,領著我走一趟離家不遠的園區,順便認識周遭環境,沿途叮嚀:「田埂路真歹行。要走好,別摔跤!」

她素顏簡裝,扁擔加身,挑重若輕,穩步向前,做起農活手腳利索;而才過門的我,心裡藏有幾分雀躍,卻又顯得拘謹,穿著高跟鞋,一路空手走在僅一肩寬的田埂上,小心翼翼,亦步亦趨。

這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良田,有稻秧、玉米、青菜,還有幾棵芒果樹和攀藤的絲瓜、瓠瓜與甘薯將熟待採;偶見鷺鷥低掠,麻雀群飛,呈現純樸的農園風光。

回程換我領路。只見田埂邊上,公公剛下種的幾根紅甘蔗和一簇盛開的蓮蕉花,仍帶著濃濃喜氣;陪嫁過來的它們,將和我一樣,必須盡早順服於水土,適應環境,才能在這片新天地落腳扎根、繁衍世代......隨遇而安吧!這應是孕育米糧和蔬果的沃田,我想。

轉眼,時間的年輪滑過四十個寒暑,也示現了生命的無常。時年八十八歲,依然熱愛田園的她,四年前的某天清晨,才割下第一把地瓜葉,隨即以悄悄親吻大地的方式,驟然在這畝園區無聲無息地別世,留給子孫和親友莫大的哀傷和遺憾。

感恩媒妁之言,造就良緣。我與內子步入婚姻後,深耕勤耘嶄新人生路,共享「梁陳」美景;持家四十年,漸能體會婆婆對子孫的願望與苦心。今一邊聽音樂,一邊作畫,筆隨意走,僅以此圖感念婆婆生前對我的慈愛,用身教讓我學會勤儉持家。


◎阿母!妳欲去佗位?

母親種田、割稻,飼養雞、鴨、鵝等家禽和豬隻,賣錢補貼家用,我經常在上下學的路上,看她踩著腳踏車來回進出的身影。

今晨,和先生相偕散步。行進間,聊到臺中家裡,仍保存一輛婆婆生前所騎的腳踏車,聽著先生口述他記憶中的媽媽,我邊勾勒著「畫」面......

「我兩歲時,八七水災臨頭,土埆厝被洪流沖毀殆盡,雙親為保護兄姊和我,或背或抱,奮力涉水逃難。災後咬緊牙根,原地重砌一磚一瓦,披星戴月,起造更安穩的家園。

記憶中,父親有很長一段時間,深受十二指腸潰瘍病苦無法出外幹活,生活重擔全壓在母親的肩頭上;我經常在上下學的路上,看她踩著腳踏車來回進出的身影,不曉得她在忙什麼,要到哪裡去?

母親為了保留晚餐,常將菜櫥上鎖。有一次,我拿了空玻璃瓶,央求多買一罐醬油,沒想到這小小的心願成了奢想;看到我失望的表情,母親無奈的說:「憨囝仔,若不是咱家沒錢,我也不會這麼做呀!」但當時正在發育的大姐,出外工作需要帶飯盒,母親總會為她多煎個蛋包滋補身體。

在紡織廠操持伙房大鍋大鼎的那幾十年間,母親若領到麵包,自己捨不得吃,全帶回家讓孩子、孫女共享。我還記得,母親種田、割稻,飼養雞、鴨、鵝等家禽和豬隻,賣錢還債補貼家用,或煉雞丹(俗稱雞精)幫我們進補強身。

母親擁有好廚藝,做粿、綁粽,時常用手路菜辦桌請客,澎湃又好吃;晚年,則經常主動幫鄰居阿桑做各種糕粿販賣,助她改善經濟,但自己分毫未取。

省吃儉用的母親,樸實無華,天天忙碌,幾乎沒有閒下來過;她也善體人意,不忍勞煩忙於事業的子孫,自行搭公車南來北往,自由自在。一生過得平凡,但也活得光彩,兩對子女,十二位孫子女,十三個曾孫子女,加上媳婦、孫媳和女婿、孫婿,在她的薰陶下,各個安分守己,務實勤奮。」

感恩婆婆用八十八年的歲月植福在人間,圓滿慈濟榮譽董事,留德蔭子孫。今畫此圖,以為誌念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