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陳美羿(台北);攝影/謝明晉
淡水河邊 。
一杯咖啡、一碟蛋糕。八十多歲的銀髮長者,纖秀的手,輕輕地端起咖啡,輕輕地啜飲。端莊、優雅,甚至是「迷人」。
她是李節子,娓娓地訴說她的故事:
八十多年前的一個除夕,李家宅院一片哀悽。正值壯年的李樹木,撇下三歲的幼女李民子,和即將臨盆的妻子李周素瑞,撒手人寰。
隔天,正月初一。李樹木遺體還在家中停靈,妻子腹中的女嬰已經呱呱落地。父女緣慳一面,令人唏噓。
「那個女嬰就是我......」
李節子說:「雖然我和爸爸緣淺,但他愛我至深。爸爸的恩情,我無以為報。」
原來當時臺灣是日本殖民,而且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。為了支援前線戰事,臺灣物資缺乏,所有民生用品均採取配給制度。雖然李樹木的祖父擔任「保正」,也無法取得多一點的食物。
「媽媽告訴我,爸爸罹患多年的心臟疾病,唯恐不久人世,他千方百計冒險在黑市購買嬰兒奶粉囤積。」李節子說:「那些奶粉剛剛夠我吃到周歲。」
那年十二月,日本偷襲珍珠港,太平洋戰爭爆發,美軍開始轟炸臺灣。李家避難到淡水山上,名為「外竿蓁林」的李家三合院。
李節子和長她三歲的姊姊,就在淡水山上,和年輕的寡母,以及祖父母、伯父母一家,在偌大的李氏家族呵護下成長。
* * *
李周素瑞是一個很嚴格的媽媽,在孩子很小的時候,就規定要早起,打掃,幫忙做家事。
「吃飯、穿衣規矩很多。吃飯要坐端正,手要托住碗,拇指扣在上面;拿筷子也是拇指跟四隻手指各一邊,不能握拳。」李節子說:「飯要吃乾淨,如果剩飯粒,來世要當乞丐,沒得吃。」
「女孩子穿衣服要整齊、乾淨,不要像『焢鹹菜』,髒兮兮、油膩膩。」
「在廚房,煮飯、煮菜,抹布不離身。哪裡滴一滴油、一滴水,立刻擦掉,廚房就乾乾淨淨。」李節子學媽媽說:「不要煮一頓飯,廚房就『吼煞煞』(亂七八糟)。」
李家沒有廚餘,這是李節子從媽媽那裏學來,一脈相承的家風。現在連媳婦都會掌握菜量,萬一有剩菜也不可以倒掉,加把麵條就可以變成湯麵。
「媽媽說,別人有困難,沒得吃,如果我們有能力,就幫他的忙。」李節子接著說:「媽媽又強調,幫人家一點小忙,千萬不可以敲鑼又打鼓,唯恐人不知。讓他人知道,被幫的人會沒面子。」
*日前訪李節子師姊,她送我很多珍貴的「寶」。我不能獨佔,因此分享給大家。之後還有「阿嬤的話」、「廣欽老和尚的話」。(2022.11.2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