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文/梁玉燕(加拿大)
有一種特殊的光景,流動著人情味和菜根香;那一道殘羹佳餚,綜合色與香,使人情回甘。畫此圖時,勾起我一長串記憶,彷彿還嗅到當年令人垂涎的妙滋味!
記憶中的故鄉,通常在喜慶前幾天,長輩們忙著盤算和張羅各種事宜,包括向鄰村親友借來桌凳、挑來棉被、搬來鍋碗瓢盆等,少不更事的我也沒閒下,跟進跟出,一心巴望著有吃有喝的這一天快快到來。
接下來是「辦桌」(外燴者到府掌廚,烹煮豐盛菜餚)。三合院「門口埕」(前庭、前院)人影穿梭、歡聲鼎沸、席位滿座,是難得一見的盛宴景況。
另一個角落,「刀指師傅」(廚師,也稱總鋪師)和「水腳」(幫忙切菜、洗碗、上菜、打掃的臨時工)也忙碌於布棚下與爐灶間,施展廚藝、切菜、擺盤,刀功盡顯,都是為了滿足近悅遠來諸親友的味蕾和胃口。
在那個年代,冰箱是不存在的。一番熱鬧、齒頰留香過後,剩下的佳餚和湯品該如何善後是好?那時的做法是再加熱,然後裝入大鉛桶,順便帶上杓具,徒步將這些摻和所有珍貴食材燉煮出來的精華,挨家挨戶分送出去。
當時,大家很容易滿足,似乎沒有人拒絕吃「菜尾」(殘羹、剩菜)這件事。
看在我眼裡,宗親間相互幫襯、惜情、惜物、惜福的美德,是最珍貴的畫面,即使過了半世紀,還是念念不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