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寧蓉(明靜)
攝影/黃宗保、陳靜惠、寧蓉
有人説親情的故事最難寫,我想是由於我們常常忽視身邊的幸福的緣故......
◎ 父親的祝福
父親八十一歲那年,我送了證嚴上人的《無量義經講述》和《靜思語》(一、二、三冊)給他。愛讀書的老爸很高興,每天閲讀;他說:「活到老,學到老,才會更進步。」
過了一段時間,有天晚餐後陪父母聊天,爸爸笑瞇瞇的說:「蓉兒,妳送我的書我已經全部讀完了,很棒喔,淺顯易懂、字又大,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。」
我和妹妹笑著鼓掌讚歎他的勤奮好學,問他:「讀完後的感受是什麽?」
父親靦腆地笑著,像個小學生般很認真地回答:「你們師父的整本書就是教大家要『做個好人』,就像孔夫子一樣,天天教人做個『正人君子』,妳要好好跟著學習。」
我當場愣住,《無量義經》很深奧耶!給他書的時候並沒有解釋,因爲我自己也不太懂,爸爸居然幾個字就詮釋清楚,而且還說我跟對人了,他還真是「火眼金睛」。
我傻傻看著他問:「您都沒見過我們師父,又不認識他,怎麽就這麽肯定『要我跟著好好學習?』」
老爸輕輕一句:「言爲心生,文如其人。」
◎ 父親的心願
又有一天晚上,正看電視的父親突然笑著說他有個秘密,「在每晚睡覺前,要先讀幾頁《靜思語》才能踏實入睡。」他讚歎:「靜思語都是一句一句的好話,讀完讓人心情愉悅。」並跟我要一些小本靜思語。
隨後不久我驚喜地觀察到,父親時常帶著靜思語,去住家旁邊的公園跟人結緣;他說自己「以前去公園只爲鍛鍊身體,現在多了一項任務,這麽好的東西要讓人人都知道。」
有一次,父親在公園跟圍在身邊的幾位七、八歲小朋友玩遊戲,大聲讀靜思語:「心中有愛,人見人愛」「太陽光大,父母恩大」「要發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」......
一位帶著孫子的婆婆說:「這個太好了,爺爺你可以給我一些嗎?我拿回去送社區的孩子們。」父親大方地把剩下的七本全給了她。回來後在飯桌上得意地炫耀他的成績,發願天天去......
印象深刻的一次是,當我開心的笑著擁抱爸爸、媽媽,祝福他們成爲慈濟「榮譽董事」,並奉上「榮董證書」及上人的歲末祝福紅包時,父親和母親興奮得一直看,爸爸好奇的問我:「這是什麽?」
「這是我們師父頒給您們的『獎狀』和『祝福』,獎勵您們獻愛心、捐善款幫助貧苦的人,也是祝福您們再接再厲的意思。」
「有、有、有,我們每天都在投竹筒。」快人快語的媽媽搶著回答,把我拉到竹筒前看他們的愛心,不好意思的說:「我們只是奉獻了一份應盡的善良而已,電視上看到世界上飢餓、貧困的人很多。」
◎ 父親的原生家庭
父親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,原生家庭在大陸四川一個偏僻山區鄉下,他是家中獨子,有一個姐姐。父親的爸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讀書人,懂得一些醫術,寫得一手好字,方圓十里八鄉的鄉親都會來找他看病。
父親小時候常常跟爺爺上山採集藥草給人治病,爺爺說:「天地萬物都是有用的。」他生性豪爽、樂善好施,時常接濟貧窮的人家,給人看病也從來不問有錢沒錢。
爺爺也喜歡喝酒、結交朋友。閒暇時最大的樂趣是看當地有名的川劇,也喜歡聽中國傳統戲劇──京劇。
在傳統農業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下,父親被寄予厚望,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,上過幾年私塾,天天讀四書、五經,立志長大要當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的好人。而我的姑姑卻沒有任何讀書的機會,十幾歲就早早嫁人生子了。
父親15歲就在爺爺的要求下離家外出,從此踏上了孤獨艱辛的求學從醫之路。
◎ 生性淡泊的父親
父親繼承了爺爺的秉性,性情淡泊,勤儉節約,不煙不酒,甚至茶也不喝,渴了就喝一杯白開水;三餐,媽媽煮什麽,他就吃什麽,從不挑剔。他牢記早年吃過的苦,說:「要懂得憶苦思甜,生活清淡過,萬事皆幸福。」
後來,我每次誦到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》「恬安淡泊、無為無欲」時,腦海中都會閃現出父親的身影。
工作上,他將畢生所學全都奉獻給醫學與病人。他的眼中只有病患,在醫療條件有限、醫生短缺的情況下,爲了搶救生命,他可以幾天幾夜守在病人身邊,哪怕住家離住院大樓只有短短不到1公里的距離。
而休息時看京劇,成了他每天繁忙工作後最大的樂趣,有時也喜歡跟同事、朋友下「中國象棋」;記得有一次,跟朋友下棋竟忘了回家吃飯睡覺,被媽媽關在門外罰站一整晚。
第二天早上,見到媽媽便嘻嘻笑著說:「對不起,下次不敢了。」可有時路過看到別人正在激戰,他會自認厲害的幫輸的一方,把對媽媽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。當然,他也會再次享受被拒入家門的「最高待遇」。
父親也是一個很愛整潔的人,只要在家,他會幫媽媽整理房間,餐後也會幫忙洗碗。他時常教導我們要「潔身自好」,雖然生活不富裕,但要乾淨整潔。
依稀記得,自從家裡有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,父親的歡喜簡直難以形容,儘管有時圖像並不清晰。只要有他最愛的京劇,他必定坐在電視機前看得津津有味,有時還跟著搖頭晃腦地哼唱。
難得有空閒時間,他會講京劇裡的故事給我們聽,他說:「京劇是中國國粹,講的都是忠、孝、節、義、精忠報國、行善的歷史故事,你們也應該要瞭解。」耳濡目染中,我也喜歡上了京劇,品格的培養上也深受影響。
◎ 嚴厲的父親
知識淵博的父親,教育孩子非常嚴厲,尤其重視品德教育。他也像爺爺一樣寫得一手好字,我三、四歲時,他就將《三字經》抄在紙上讓我背誦。
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他不讓我穿女孩最喜歡的裙子,也不讓留長頭髮。他認爲外表的漂亮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摧殘,而內心的純潔豐富才是最大的財富。他舉孔子的老師左丘明教導孔子的話,說:「要成爲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學問,但僅有學問不夠,還要有美好的品德。」
他要我們課餘時間讀歷史、讀四書、五經及國內外各種好的經典文學作品,例如《詩經》、《史記》、《唐宋古詩詞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等等......
在本應無憂的快樂童年時期,爲了我們的未來,嚴厲的父親剝奪了我們很多的玩耍時間,甚至農曆春節大年初一,0°C的寒冷天氣裡,都必須在清晨5點離開溫暖的被窩,起床念書、背書。他也常講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給我們聽,要我們學習古人為求學而「頭懸梁、錐刺股」的精神。
如果我們在規定時間內背不出來,就會被信奉「黃荊條下出好人」傳統教育方式的爸爸打屁股。黃荊條又細又長,彈性很好,打在身上很痛。
有一次父親訓完後說:「不准哭,不好好用功讀書,將來考不上大學,我就再也不管你了。」我聽了更害怕,怕爸爸真的不要我了。
有一度我很不能理解,甚至恨他,曾負氣離家出走。
「爲什麽會這樣?爲什麽要我讀這麽多書?爲什麽對我這麽狠心?」被焦急萬分的媽媽找回來後不吃不喝,哭了好幾天,也不理爸爸。噙著淚水傷心的問媽媽:「我不是爸爸親生的,我是你們撿來的嗎?」
母親摸著我哭累了的小花臉,長長地嘆了一口氣,悠悠地說:「傻孩子,不許胡説,爸爸是為你們好。不好好學習,就不會有未來,長大了你就會明白。」心疼不捨的淚水卻早已在眼眶中打轉。
回想當年,在只有拿到大學文憑才能享受國家工作分配(找到所謂的好工作),而大學錄取率只有4%的年代,出生在鄉下小城鎮的我是無法瞭解的,更無法體會父親的用心良苦。
「我可以想像,母親當年那種『打在兒身,痛在娘心』的複雜心情。」
幸運的是,我終於在十八歲的那個炎熱夏天,等來了從此轉變我命運的一天。當校長帶著老師們,激動地敲鑼打鼓親自送大陸最高學府的錄取通知書到我家時,整個家屬區都沸騰了。
得到消息的爸爸、媽媽,穿著來不及換下來的白大褂急忙從醫院跑回家,媽媽開心的抱著我親,又哭又笑;爸爸洋溢著藏不住的欣喜與得意,反覆看著蓋有學校鋼印、寫著我名字的錄取通知書,呵呵傻笑...但我卻明顯的看到父親眼角有淚光在閃動。
離家上大學前,我偷偷寫了一封感謝信給父親。我寫到:「親愛的爸爸:您好!我考上大學了,心裡很高興,謝謝您這些年對我的苦心栽培!尤其謝謝您那一次,一邊打我一邊罵我『考不上大學就不管你了』的激勵......我決定以後『自己管自己』。您的不孝女兒:寧蓉」
我寫時心裡感觸很深很深,一邊寫,一邊哭。(待續)
看到信的爸爸高興的跟媽媽說:「嗯,有志氣。不曉得這是哪一次打的?怎麽那麽準,一棍子打進名牌大學。」
可是當我長大,一直到現在,我才知道,父親對我的嚴格管教,讓我「受益無窮」。也終於明白每一個父母,都會傾盡自己的所有,去愛自己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