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寧蓉(明靜)
攝影/簡淑絲
7月15日晚間,老師第八次來精舍為我們授課,新學《論語》(為政篇第二•四)。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
◎ 立志求學
孔子從很小的時候便很好學,尤其對周文王時代的西周禮制特別感興趣。他爲了拜師於當時魯國最有學問的左太史(左丘明),於冰凍寒冷的天氣裡,在母親的陪伴下,誠心誠意的在太史府前等候了一整天。
(左丘明:春秋時著名史學家、學者與思想家;知識淵博、品德高尚,著有著名的《春秋左氏傳》、《國語》二書。)
左丘明告訴孔子:「學習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,絕不允許有絲毫的鬆懈與懈怠,更不允許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!也就是說,不管做這件事的理由有多充分,都不能以此為理由不去學習!」
「否則,我不會教你。」
孔母聽完此番話後,堅定地支持兒子:「快,拜師!」並要求孔子:「對神靈發誓,今後不管遇到什麽困難,都要立志於學!」
孔子順從母意,爲了學習放棄了一切。
◎ 踔厲奮發、篤行不怠
「記住,要成爲一個高尚的君子必須要有學問:先學進退之禮、長奏之樂、射箭、駕車、書寫、數算,然後,學詩(詩經)書禮樂春秋典籍。學詩,使人溫柔敦厚;學書,使人疏通知遠;學禮,使人恭儉莊敬;學樂,使人廣博益良;學春秋(歷史),則明該做什麽、不該做什麽。但僅有學問不夠,還要有美好的品德。」
左丘明教導孔子:「小人無德將危害他人,君子無德將危害國家,執政者無德將危害天下。因爲這些害人之人,害國之人及害天下之人越來越多,才使得今日之天下,禮崩樂壞戰亂不止。」
在言傳身教中,左太史語重心長地對孔子說:「學習的不僅僅是典籍、各種學問,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做人的道理啊! 」
從此,孔子心無旁騖的尊師重道、一以貫之。他敏而好學、不恥下問。他說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他踔厲奮發、篤行不怠,終其一生「學而不厭、誨人不倦」。歷經千錘百煉,終至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他畢生都在教導我們爲人處世之道,孔子教導學生忠、孝、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的基本法則,以達至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理想。
他的言行思想,二千五百年來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與教育制度,開創了聞名世界的東方儒家思想。
太史公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說:「自古以來,天下君王、賢人也夠多的了,活著時榮耀顯貴,死了之後什麽也沒有。孔子以一介布衣傳世十多世代,學者們無不以孔子為宗師,天子王侯、全國談及六藝的人,都把孔子學説用來作爲最高標準。孔子真可算是至高無上的『聖人』了!」
他被後世尊爲──至聖先師!
(精舍筆記 2022.07.1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