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張麗雲
圖片來源/朱金財
最近品書會進度到「髻珠喻」,經文說:「(轉輪聖)王見兵眾戰有功者,即大歡喜,隨功賞賜。或與田宅、聚落、城邑;或與衣服、嚴身之具;或與種種珍寶...... 唯髻中明珠,不以與之......」
這顆髻明珠,比喻為大乘甚深妙法。上人常說,《法華經》為諸經之王,若時機不成熟、對象不對、地方不適宜而貿然傳法,恐引起對方起驚疑或出口毀謗,所以不宜,可見此寶珠之珍貴。
上人又說,此明珠有澄濁水之德,將珠置入濁水中,水即澄清。如沒有自來水的年代,人們取水溝的水回來,放入一粒明礬,汙濁沉澱,水即可食用。
這讓我想起今年五月中旬,辛巴威志工朱金財回到臺灣,談到他們逐村去勘查缺水的個案,再直接、重點、立即為他們鑿井,以解村民無水之苦。
辛巴威人民必須走兩、三個小時到山區水源處去取乾淨的水,且常冒著被蛇咬的生命危險。
有一次,志工聽說有一個六百八十戶,約三千多人的村莊,村人用一根直徑大約兩公分的水管,插入山坡,再用嘴巴用力吸,以管子取水。朱金財感到很訝異,與酋長聯絡後,請志工到村裡去觀察,果然看到村民取水的困境,令人不可思議村民生活的艱苦,而且這水管流出的水只有三桶二十公升的量。三桶斟滿了,必須再等好幾個小時才會有水來。
水源位在遠山裡面,晚上沒有人取水時,水滿了就會流出形成一個低漥井。村民每次去取水,必須走兩、三個小時的路程。有的人提早到水源地,先去取走乾淨的水,或有人插隊,所以婦女們常常為了搶水而打群架。
這件事被酋長知道了,查出誰插隊再舉行公審大會,處罰違規的人繳出一頭羊,還曾經有一天連續兩個人插隊。後來,酋長規定他們清晨三點去取水,而且每個人都要站在固定的位置,只要有人逾越範圍,就得受罰繳交一頭羊。倘若有人家裡沒有養羊,就得自己想辦法。一頭羊價值約八十美元,對辛巴威人民來說,這是很大的資產,他們要花八、九個月以上才能養大一頭。
去年(二○二一),八位本土志工趨車前往了解,但因疫情關係,晚上九點就宵禁。他們前一晚睡在車上,三點起來觀察村民取水的情形,果然大家都很守規矩,不敢犯規。
可是,走了那麼長的路程,一次只能取一桶二十公升的水,前面的十五、六桶的水還算乾淨,到了愈後面,水就更濁了。他們取水回去後,就用一塊布(連明礬都不易取得)過濾。辛巴威很多日用品都是天然取材,連肥皂都沒有任何化學成分,所以他們洗滌過衣服的水,也善加利用拿來澆菜或給雞、羊等家畜飲用。
*
食事為大,水為最;沒有水,萬事不能。辛巴威是內陸國家,是一塊大平地,離海平面約八百公尺高,水資源極為欠缺。連首都哈拉雷(Harare)都極為欠水,一個禮拜只來一天半的自來水。志工走入最艱困的鄉間部落,了解人民的生活,也探勘水資源。二○二○年,志工在探勘過程中,看到一個孩子腳受傷包紮,一問之下,媽媽說他的腳被蛇咬到,腫了個大包。
他們還聽說有一位婦女去取水時,被黑曼巴蛇咬到往生了。這種蛇約三公尺長,身有劇毒,很多人因被咬而喪失生命;也有人在取水途中,遇到象群,而被群象踩死的悲劇。象群一出來,都是二十五頭以上。志工聽了很不忍心,原本預計兩天的探勘、鑿兩口井,後來決定多住一天找出更多水資源,為村民鑿了四口井。朱金財說:「我們為辛巴威人民鑿井,也算在解救他們的生命。」
根據辛巴威的官方統計,每年因取水而喪命的老百姓有好幾百位,沒有公布的更不計其數,慈濟志工翻山越嶺,深入民間底層,就是為了提供人民水資源,間接的也救了很多人的性命。
從二○一四年開始,慈濟就為辛巴威苦難的人民鑿井。二○○八年霍亂盛行時,一口四十公尺的井必須花一萬兩千美金,後來才降為五、六千元。朱金財說:「當年我們只有鑿四十公尺深,過沒多久水就又乾涸了。現在改鑿八十公尺深,也組織十二到十四位志工的修井團隊,家家戶戶去了解,探勘水資源同時修補零件,讓水井的壽命拉長。」
有一次朱金財看到一個約莫三歲的小女孩,學媽媽在洗鞋子,他感觸很深,「換成自己的孫子或臺灣的孩子,還在爸媽的懷裡撒嬌呢!」
鑿井團隊備有修井的零件,只要有村落需要,他們就會待命去維修(左圖);修井團隊成員有十二到十四位,他們奔波於鄉間也修井也勘查水源(右圖)。
當第一道井水被汲出,朱金財將水灑向企盼的居民;水是大生命,對辛巴威人民來說比吃山珍海味更美味、幸福。
辛巴威人民長期以來,飽受缺水之苦,他們很珍惜得來不易的每滴水。每當從井裡抽出水來的剎那,朱金財就將水灑向圍觀的人民,也請他們分享有水可用的心得。
有位三十歲的婦女說,「我從出生到現在,不曾這麼快樂地洗澡,也從不知道我的皮膚這麼漂亮。」她的家離那口井大約一兩百公尺,以前一個禮拜只能洗一次澡,一次只用兩公升的水,「現在我可以用二十公升的水,在家裡慢慢享受,非常快樂,才知道我的皮膚原來這麼漂亮。」
有個年輕人說,「我在這邊出生,是喝髒水長大的。我喝了這些井水可能會拉肚子,但我非常感動和感恩,因為我知道我的孩子從此不用再喝髒水了。」聽了令人心酸但也為他們高興。
當地的議員和地方長官、掌管水的單位、居民,每次看到第一道水來,就歡樂地手舞足蹈,感受到水真的是大生命;鑿井的背後意義,也救人性命。
每次慈濟志工為辛巴威偏鄉部落鑿井成功,他們就迫不及待攜帶各式容器來盛水。
根據華盛頓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最新數據,全球將近四百個地區的民眾生活在「極度缺水」的環境下。世界資源研究所稱,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約二十六億人生活在「高度缺水」的國家,其中十七個國家中的十七億人住在「極度缺水」的地方,令人不勝唏噓。
用水方式是一種習慣,惜水是順手之舉。每每聽到有人開水,水聲嘩啦嘩啦地響,我的心就會揪成一團。臺灣去年春天也曾面臨老天爺不降雨而被迫休耕的窘境,但是過後雨水一來,水庫滿檔了,我們是否又健忘了呢?氣候持續暖化,將來的地球將面臨更嚴重的災難危機,其中包括乾旱和欠糧。
*
臺灣的幸福指數一直很高,多數人民物質生活物資得之太易,每次到環保站分類時,總可看到許許多多還算新,只是有些過時的衣物或日用品被丟棄,市面上、網路流通的吃、喝花樣,不勝枚舉。尤其烘焙的麵包,店家總是使盡渾身解數地塞入各種餡料,以吸引顧客青睞,造價也不便宜。每次拿起那個麵包時,我總是分好幾次早餐用它,因為遠在非洲,還有很多受災難國度的人吃樹皮、泥土、無淨水可喝,我們怎可如此享受奢侈?
總之,惜水就像在修行,我們應養成惜水、惜物如常的習慣。珍惜每一滴水資源,有水當思無水可用之苦。改掉不好的用水習慣也是在修習氣,一點一滴、不斷去除壞習氣,在腦細胞裡不停地灌入正信、正念、正見、正思惟。當正能量多於負能量時,修行的腳步就往前邁一步。只要一點一滴、分秒不停地修習,終有一天,我們一定能如得到那顆寶珠般的法喜,這不也是修學佛法的次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