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.繪圖/梁玉燕(加拿大)
我用畫筆勾勒母德,用畫冊收藏母親為家庭付出的至愛與關懷。
即使是聽來的故事,同樣令我心潮澎湃,因為主角是我的母親。
去年十一月底回台灣,和好幾十年沒見面的表哥表姊們在台中聚會。話匣子一打開,如入寶山取礦,有人先挖寶,有人後獻寶,談說的全是五十年前的前塵往事。有的我依稀記得,有些我從無印象。
而後,大年初二。我夫妻倆和兄嫂、二姊到故鄉芬園寶藏寺巡禮,順行繞道去圳墘探望表舅一家人。睽違多年,輾轉問路,找到田中央的房舍,那是表舅的家。兩家人同樣熱絡應對,提及年代湮遠的古早時事,父親的才情與母親的勤儉,是大家最深刻的記憶。
三月,一通來自草屯的訊息,連接了小表哥和我的通話,令我喜出望外。同時間,腦海裡浮現黑白照片的畫面,那時欣逢外婆七十壽誕,在隘寮拍攝的三代全家福,其中個兒最小的男孩,就是我的錦豐表哥。
他在Line裡告訴我,一定要專程來載我外出見個面,畢竟睽違超過半世紀,今日不聚,更待何時?於是,擇期不如撞日。李、梁、洪三家團聚,表兄弟姊妹面敘,向期待已久的親情靠攏。
從傍晚談古說今到深夜,大家對於阿嬤、阿舅、阿妗、阿姨、姨丈、大姑、姑丈的懷念,藉由話題高亢開講,滔滔不絕......還好,天花板夠高、夠厚,否則,不被此起彼落的音波笑浪衝破才怪呢!
點點滴滴陳年舊事,薈萃成滿籮滿筐的思親情懷。我聽著、記著、感動著,也努力拼湊著一片又一片早已失散的軼聞。最終,我想到一個「保鮮」妙法,乾脆把它畫下來,將母親的少婦滄桑歲月藉此彩繪,成為無價的瑰麗寶藏圖......
父親家裡原有幾分薄田,六十幾年前卻被無情的八七洪水沖毀,加上經濟拮据,經常賒欠米糧的窘境,使得母親在親戚面前覺得自卑。住在圳墘的二叔公是仁慈的長輩,若知道母親要來挑稻草,便吩咐表舅趁她捆綁乾稻草沒注意時,悄悄地塞入一袋白米,讓母親挑回充飢。
表姊說,印象中隘寮有婚喪喜慶,母親才難得回一趟娘家。宅心仁厚的舅父、舅媽,顧及我母親的顏面,會吩咐家人將一袋米糧先藏在大樹下,再用乾稻草遮掩,等我母親要離去時,讓她提取,帶回這「後頭厝」的厚禮數。
另外,二姐也述及:「少女時代,我在緊鄰遠東百貨的服飾店販售女裝。有一天,看見對街有個熟悉的身影,一身農婦裝扮,好像媽媽......等忙碌過後,定睛再瞧,已不見挑擔的婦女,但心裡感到納悶!」
幾天後回家,二姊告訴母親有人在對街騎樓下歇息這件事。「妳忙上班,好久沒回家了!我怕傷了妳的自尊,只好隔著馬路,藏身店家的大柱後偷偷看看妳,滿足對妳的惦念......」原來,對挑擔營生的母親而言,從芬園鄉下搭客運再轉乘公路局到台中市中心,沿街叫賣,在騎樓下須臾停留,隔街望女,也是一種幸福。
很難想像在那個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,我的父母憑赤手空拳,養家活口是多麼不容易!聽那些故事,倍思離世將近四十年的雙親!午後時光,我攤開白紙,靜靜地用畫筆勾勒母德,用畫冊收藏母親為家庭付出的至愛與關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