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、圖片來源/張新舟
鯉魚潭的美,須有美樂謳歌詠頌,始能生動形容美景的曼妙!
約42年前,我邀集一群年輕朋友,組成【慈濟炬光青年工作隊】,從事社會服務工作,由當時的宜昌國中的事務組長吳登來擔任隊長。
在吳隊長的帶領下,常配合慈濟的濟貧工作,到偏遠村落探訪照顧戶,協助打掃整理住家環境,還設立圖書室,為學童做課後輔導。
忘了是什麼因緣,認識毛可鑑先生(1921–1993),當時他是花蓮市公所的里幹事。
毛叔主動加入我們這群小伙子的團隊,和我成為忘年之交。
他是隨國軍撤退來台的中校軍官,退役後轉任村里幹事。是位古道熱腸,樂於助人的善士。
毛叔並非音樂科班,但他很有音樂才華。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,不斷修習音樂,精通多種樂器,能作曲填詞。他和幾位音樂同好組成樂團,彈奏自娛。
我們探訪社福機構時,毛叔就帶領樂團參加活動,以樂聲歡娛慰問我們的探訪對象。
***
對毛叔的音樂造詣,我至為崇拜。有次,我表達想請他授藝的願望,他笑了笑說:「你啊!學不來的。」
我自知沒有音樂細胞,他也當然清楚。而我當年的新聞採訪工作,生活過得有點忙亂,應該是他認為我朽木難雕的主因。
後來,毛叔到美國,住在留學旅居美國的兒子家。有天傳回來噩耗:毛叔坐在躺椅上看電視時,安詳去世。
我去他們花蓮的家中,參加了追思音樂會,悼念這位我敬佩的忘年之交。
不久前,好友馮哥帶一位朋友來農莊。我遞上名片,就去準備咖啡接待,他突然走過來問:「你就是張新舟?毛可鑑你記得嗎?」
「當然記得毛叔!」
原來是毛叔的兒子偉平兄,回花蓮老家照顧老母親。
他提起我為毛叔的追思音樂會,寫了感人的新聞報導,一再致謝。
我也提起當年毛叔不收我為徒的往事。
「我爸不教你,我來教!」很快就送我一把新購的二胡。
這段42年前的友緣,於是又串接延續。
***
我去探望臥病的毛媽。毛哥拿出一大疊歌譜,都是毛叔的遺作,手繪五線譜,手寫歌詞。
我因竟然疏忘了毛叔有如此豐富的創作,忝為忘年之交,而自覺汗顏,又更為懷念與敬佩。
當年大概就是工作與生活忙亂無章,疏忽了珍惜人生有意義的人事物,所以毛叔認定我學不來二胡。
學音樂必須專注用情,心猿意馬當然無從入門。
我從中找到《鯉魚潭》這首歌曲,大喜過望!
我在花蓮鯉魚潭居住了21年,經常以文章攝影來讚歎她的美貌,但總覺不足,須有美樂謳歌詠頌,始能生動形容美景的曼妙!
我立即構思如何讓這首《鯉魚潭》傳揚於世。
求教於花蓮婦女家庭合唱團團長王愛嬌。隔約一個小時,王團長就將鋼琴老師賴誼芬彈奏、演唱的影音傳給我聆賞。美妙的旋律,溫婉地傾訴美潭之靈秀,音符如鯉魚躍於潭面,歌韻隨蒼鷺盤旋飄揚,令人陶然於湖光山色間,而心靈感動!
這只是起步。希望得到更多熱心賢達的資源支持,為他出版專輯。
我深信在花蓮婦女家庭合唱團的支持下,毛叔這位歷經亂世,猶能浸淫於音樂創作的素人音樂家,藏牘深櫃的遺作,將從花蓮鯉魚潭開始,傳入人耳,深植人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