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】~《改變──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》導讀分享

0觀看次
A- A+

文:黃義閔
圖:靜思人文出版部

上人: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。

《改變──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》一書是由何國慶先生所著。一九九二年,何國慶舉家移民至加拿大時,因為上人一句:「移民去人家的國家,腳踩人家的地,頭頂人家的天,一定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。」他深受影響,開始在加拿大用心找出黑暗的角落,提供服務,以「人文關懷為本,用感恩、尊重和愛的態度與人交流」。

加拿大慈濟從開拓、生根到成長茁壯,不僅讓作者自身的移民生活有了新面貌,改變了加拿大的一角,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,加拿大成了上人口中的奇蹟之地。以下試擷取兩篇篇章之內容導讀。

一、【移民篇:上人的話,在加拿大實踐】

上人:腳踩人家的地,頭頂人家的天,一定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。

此篇講述何國慶先生初至加拿大時,依照上人的鼓勵,從身邊的朋友開始介紹慈濟,而後透過「家庭茶會」的方式,開始募集有相同理念的志工;從同樣來自臺灣的移民開始,何國慶先生幾乎網羅了所有加拿大建築業的臺灣友人加入慈濟。

在確立了加拿大慈濟行善的原則後,即以各地志工站為服務據點,目前全加拿大,固定服務的志工站共有八十幾個。這些據點中皆可看到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身影;看似慈濟人輕易就能提供志工服務,其實不然,在加拿大並非隨意就能從事志工工作。

作者在書中寫到,在加拿大,欲從事志工工作必須去警局申請「良民證」,會接觸到食物,類似臺灣街頭義賣、園遊會形式的志工要先上過食物安全的相關課程;若是負責烹調更需要取得證照;而要在街頭煮食,除了事先向相關單位申請許可外,還必須依照一般室內合格餐廳的檢驗標準,接受衛生官員檢查;甚至包括志工到養老院服務前,也要先上過院方安排的志工課程......種種繁複的規定,並沒有打消加拿大慈濟志工的用心,他們自力更生,就地取材,取之於當地,用之於當地,積極配合政府的要求。

二、【遊民篇:眾生平等,付出也要感恩】

上人:他們都是菩薩扮演的。

加拿大華人密度最高的大溫哥華地區,共有七十五個食物銀行據點,每週為逾兩萬八千人提供援助,多數是兒童和年長者,每年所接收、購買和分發的食物高達四百二十萬磅......

何國慶先生鑒於最初溫哥華的食物銀行僅提供乾糧和罐頭,沒有新鮮的蔬菜及水果,因此開始捐助以及協助食物銀行時,就協商將這筆錢用於購買蔬果。此決定也影響了溫哥華食物銀行的政策,開始有固定預算用於購買新鮮蔬果。

此外,加拿大慈濟人也樂於與其他的慈善團體合作,早在一九九三年開始,慈濟便以佛教慈善團體的身分,跨越宗教藩籬,與基督教機構合作,每月的第二個星期五,在全球知名國際宗教暨慈善公益組織──救世軍的餐廳中提供溫哥華東區附近的街友和低收入戶免費午餐。有次活動甚至吸引上千人領餐,因而造成轟動,登上媒體雜誌,也因為媒體的大量曝光,慈濟志工形象提升,受本地社會的普遍讚揚。

在這些服務當中,也並非一路順遂,尤其是在人群中,面對的考驗也更多,作者也在書中提到自己如何轉念思考,假如自己因為生氣就不做了,不僅放棄了服務的機會,也放棄了自我修行的良機;當力不從心時,轉念、換位思考,用尊重、體諒的態度面對,有時,反而柳暗花明。

上人:慈濟就像地底下的一股清流,無國界流動,如同愛也是沒有國界的。

誠摯分享此書,翻開此書,觀作者如何在陌生的土地──加拿大,撒下一片愛的種子,觀加拿大慈濟人如何用回饋贏得尊重,獲得社會認同,創造許許多多「改變」的故事;從涓滴細流匯成大江大河,加拿大慈濟人用自己的文化特色──人文精神,不僅回饋這處人間天堂,也回饋所在的這片土地,並將愛的循環影響全世界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