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與苦難同行】~《與苦難同行──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》導讀分享

0觀看次
A- A+

文:黃義閔
圖:靜思人文出版部

《與苦難同行──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》一書是由郭漢崇醫師所著,作為一位外科醫師,手術前仔細地向病患說明手術內容,以及預期結果;手術後後續的觀察、陪伴,用親切的話語,溫暖的肢體語言,讓病人安心,這是與病人的苦難同行。而醫師本身不會癒合的胃潰瘍以及病痛,則是與自身病痛的苦難同行。

書中除了記錄多名病患的醫病故事外,醫師也以自己的手術為例,當醫師身歷其境,一樣遭受到打針、住院、進開刀房、麻醉、手術,以及術後的種種痛苦後,方才體悟到醫師與病人間苦病相連、生命共同體的故事......

一、【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】

開刀進去,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,但是不開刀進去,難道救不回來,我就不用負責了嗎?

──郭漢崇醫師

第一章中,郭醫師分享了在手術臺上面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故事。當一位醫師最高興的,莫過於能把病人從生死關頭救回來,而且快快樂樂地回家。然而,正如上人所說的,即使再嚴謹的手術,因為病況千變萬化,一旦不如己意,病患或者家屬,難免心生怨懟。

面對手術臺上各種突發狀況,醫師不僅要冷靜面對,還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,從而解決;此外,也許是手術臺上的一個小小疏忽,或者是病人的特殊情況,都有可能造成術後的後遺症。因此,術後還必須觀察病人的情況,當病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時,便要排除各種情況,直指問題核心。正如郭醫師在其中一篇所言:「夢裡都在問,到底哪裡沒注意到?」當病人因為麻醉在手術臺上失去意識,而產生併發症時,病患的家屬只能選擇信任醫師,同時,所有的壓力與責任也落在醫師肩上。

在這些故事中,郭醫師除了分享手術臺上的驚心動魄外,也記錄了與病人、病患家屬的互動,深刻的呈現出一位醫師,如何與病人的「苦難」同行,陪伴病人病情好轉康復出院。

二、【醫療現場的長期關懷】

如果我用一分鐘的時間走過去,能夠讓她開心,讓她過上一天美好的日子,那這一分鐘真的是很值得。

──郭漢崇醫師

本章記錄的是手術後醫師與病患、家屬的種種互動、陪伴。

手術後,因為傷口、病情的變化,最常聽到的就是:早知道不做這個手術、想要放棄治療;或者是當醫師苦口婆心地勸告病患如何治療、如何手術時,病患卻因為種種考量不願意,這時,明知這是對病患最好的選擇,作為一位醫師,要如何設身處地的站在病患的角度?甚至當病患因為反覆的手術,心靈逐漸崩潰,想要放棄治療時,醫師又要如何陪伴、鼓勵病人?

一位好的醫師會為了病人的病情擔心,為了他的健康而難過,這就是真正的良醫典範。正如郭醫師常常叮囑學生的:「如果你選擇的不是與病人同行,只是治療疾病,那你得到的就是對疾病的認知和病例數的增加而已,你永遠沒辦法成為一個有故事的醫師。」相信閱讀此章,除了見證郭醫師所樹立的良醫典範,我們即便不是病人,同樣能從其對病人的關懷中尋找其中的感動。

三、【體會當病人的痛】

進開刀房接受麻醉、切片,以及切片後痛苦的考驗,我才真正體會到,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痛苦。

──郭漢崇醫師

上人:「唯有病過、痛過、苦過,更能體會病患求醫過程焦慮無奈的心情。」最後一章,郭醫師分享了親身經歷的苦痛,當醫師也生病了,才更加體會那種身心的痛苦──肉體傷口的疼痛、等待時的寂寞、接受各種檢查的心靈折磨、後續各種治療的痛苦......

正如郭醫師自身分享:「平常我們常常告訴病人:『沒關係,沒關係,不會痛,你要多起來動一動』當輪到自己要做這些動作的時候,才知道原來那種痛是多痛,那種無法行動的苦有多苦。」

一張張的病歷,是一則則的生命故事,有的故事感人肺腑,有的故事難過無奈,在閱讀的過程中,讀者也恍如醫師一般,為病人的緊急病況感到緊張,為病人的康復痊癒感到欣喜,也為病人的無奈遺憾而感傷;「以病為師」,這句話,道盡了郭醫師行醫多年的生命體悟,相信讀者也能從本書所記錄的十六個臨床病例中一一去體會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