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 陳美羿;攝影/慈濟基金會
圖說:2021年末慈濟基金會關渡人文志業中心舉辦社區歲末祝福,小小火金姑表演,邀會眾一起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功能,透著一種寒冬中的微光。
今年,上人常常提起「火金姑」,「火金姑」就是螢火蟲。
一隻螢火蟲發出的亮光很微弱;但是一群的螢火蟲,就可以照亮夜空;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,一群人合起來,就可以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。
上人期許每一隻「火金姑」,發光、發亮。來照路,照亮人間菩薩道……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螢火蟲,夏天夜裡的小精靈,是很多人兒時美麗的回憶。只是現在,生態破壞到讓牠無法生存。「輕羅小扇撲流螢」,只能像天方夜譚一般,講給孩子們聽,讓他們去想像罷了。
2007年12月初屏東的早晨,來了一位螢火蟲的復育專家賴胤就,他讓螢火蟲繁衍,讓大地恢復生機。他也讓環保人士振奮,眼睛為之一亮。
賴胤就之前任職國小教師,曾以螢火蟲作為科展主題,一腳踏進生態領域,從此走上復育螢火蟲的不歸路。
退休後,賴老師回到屏東新埤家鄉,建設「怡然居」。砍掉蓮霧果樹,將2000多坪的農地作為螢火蟲的「家」,從1991年研究螢火蟲到現在,他從一個小學老師,變成實至名歸的復育專家。
賴老師說,螢火蟲一般只有十天的壽命,賞螢季節在四、五月,大約一個月左右。不過透過室內復育,冬天也有螢火蟲的蹤影。
小時候住在鄉下,螢火蟲就縈繞在屋旁、草叢間,牠是我童年彩繪最美麗的一抹色彩,也是記憶中最難忘的光點
曾幾何時,水泥叢林當然沒有螢火蟲,連鄉下林間也不見其蹤。台灣把螢火蟲逼得走投無路,也幾乎要把人逼得走投無路。
最近幾年,在有心人的努力下,花蓮鯉魚潭邊復育成功,每年都可以舉辦賞螢活動。有一年特地去參加,人潮、車潮把鯉魚潭畔弄得像菜市場。
走進步道,在解說志工引導下,人人禁聲,放輕腳步。在薄薄的月光下,往兩旁的樹叢、草叢,尋覓芳蹤。
哇!那裡!那裡!驚喜的輕呼,遠處幾個小小的光點飛舞!唉!在台灣賞螢,真是小兒科。
幾年前,到馬來西亞,友人帶我去夜遊螢河。業者以小船載客,夜航在雪蘭莪河上,河岸兩旁、樹叢裡,盡是螢火蟲。那天也是有薄薄的月光,螢火蟲之多,叫人驚嘆,有的樹上亮晶晶一片,當地人稱之為「聖誕樹」。
「小時候,不明白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,就把牠的屁股挖開來看。」朋友說:「現在想想,真是罪過。」
最為驚歎的一次,是在印度朝聖,旅行團晚上到一處鄉下,有一座日本人蓋的小小的寺廟,團友到寺裡敲鐘、念經、祈福,一部分人則在是院外抬頭看星星。
寺院很小,我選擇看夜空。
就在寺院不遠處,有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,上面鋪了一層亮晶晶,閃爍奪目的「羅網」。仔細一看,原來是成千上萬的螢火蟲,交織成一張璀璨的畫面,那種絕美,真是讓人「目不暫捨」。
團友祈福結束,見此美景,也都目瞪口呆。我故意埋怨道:都是你們啦!敲鐘!敲鐘!把天上的星星都敲下來了……
一位團友說:螢火蟲很美,你這句話更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