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葛素萍(彰化)
攝影:陳榮欽
2022年1月8日,上人行腳到彰化分會。
近中午時分,剛滿二十歲的兒子,拿著熱騰騰的汽車駕照:「等爸的車回來,妳幾點要到分會,我開車載妳去。」
想到今天是上人場次的歲末祝福,又逢假日交通必定打結,一方面又擔心安全問題,原本想拒絕,但想到這是兒子的孝心,又憶起前不久娘家媽媽告訴我的事,便欣然應允。
幾周前,媽媽向我說:「前幾天遇到一個慈濟人問我,妳是不是我女兒?」由於姓氏少見,因此總是容易讓人聯想。
媽媽繼續說著:「她說妳很優秀,我就告訴她,我也不知道妳去慈濟都在做什麼?」
頓時語塞,自認沒有什麼豐功偉業,也不知道該如何告訴母親,我都去慈濟做什麼......
慈濟人一向心善言慈,能讓母親為子女感到光榮歡喜,我心虛卻又感恩。
想起父親生前一樣熱愛文字,如果偶爾在筆下發現父女的相似,是該託付諸佛菩薩遙寄不知在何方的他,還是該在來得及的時候,在膝下共享喜樂。
走了這麼久,一樣的灰衣白褲,在消慈風雨之際,也曾淋得一身濕,很長一段時間身似浮雲、心如飛絮。
至今仍然沒有褪去這一身志工服,是因為視文字如金的詹大為師兄和簡淑絲師姊對我的不放棄。
內心清楚,文字能躍上版面與架上,是他們兩位永遠提著一盞明亮的燈,站在前方指引著我。
文字上,我並不優越;舉凡大標題、小標題、標點符號、錯別字、贅詞、段落打結......我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與渺小。
記得採訪一位攝影師兄時,他說:「剛開始學拍照的時候,照片明明是霧的,師兄、師姊還是稱讚我拍得很美。」
我發出會心一笑,因為看著親手交出的文稿時,不也正這樣想著。
終於,我明白了!無關曝光與焦距,「用心」就能將拍攝者在鏡頭裡所看到的美好,感動呈現。
2021年11月17日,有幸在臺中分會聽到陳美羿老師的文字指導,一向不善引經據典的自己,好像看到了比較適合下筆的方向。
面對故事與文字,我提醒自己:「焦」要愈對愈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