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 / 陳美羿;攝影/陳亦珍
※出走的孩子
靜相法師在法政大學法律系畢業後,捨棄讀了一半的研究所,在「善地阿索」出家,時年二十四歲。
「善地阿索」的創辦人菩提樂法師(另有翻成「菩提善護尊者」)三十多年前脫離泰國僧伽會,帶領僧眾不持金銀、不穿鞋、自力更生。因為戒律嚴謹,提倡素食,並且日中一食,被泰國主流佛教批判「邪知邪見」,視為「提婆達多」的信徒。
三十多年來,「善地阿索」有一百多僧眾,並創建電視台、醫院、學校、工廠、商店等部門,對當代泰國產生很大的影響。在家居士投入者有一萬多人,志工十多萬人,稱為「阿索人」(類似「慈濟人」)。
居士生產有機農作物、藥品,逐漸演變成立十多個社區,名為「修行村」,大家共同生活,物品公用,又被有心人批為「共產黨」。
靜相法師稱菩提樂為「大師父」,跟著一路篳路藍縷走過來,是「善地阿索」的「軍師」。他協助大學生成立佛學社團;自己也從事研究、著作。散發著修行人的氣質和魅力,是年輕人的偶像。
慈濟秘書處經常負責接待的吳季春說,法師寫了文章發表後,就要躲起來。因為筆下不留情,批判得太犀利,會遭受攻擊。
「我在曼谷善地阿索十二年後,因為身體不好,就到泰國東北去,住了八年。」法師說。
在東北,人們也是視阿索人為「怪物」,靜相法師一向反對只「閉眼睛」修行,因此他去拜訪村民,挨家挨戶去跟民眾結善緣。沒多久,人們追隨他、肯定他,法師多方教導村民,後來這個村莊因而榮獲全國的十二個模範村之一。
僧伽會曾經指控「善地阿索」「違法」為人剃度,打了八年官司,菩提樂和靜相法師等都被抓去關了三天,雖然保釋出獄,但是被迫脫去僧服,改穿白衣八年。後來法令改變,官司平反,他們才又恢復比丘身分。
我說:「僧伽會是一個頑固的爸爸,善地阿所是一個有理念、有志氣的孩子,孩子離家出來自行創業,頗有成就。爸爸還要找麻煩,打他屁股,真沒道理。」
法師聽了哈哈大笑。因為他是「善地阿所」的靈魂人物,人家三十大板,他可能要打三百大板。
「很奇怪,善地阿索有很多想法、做法,都反而比較趨近於慈濟。」法師說。或許就是有緣,出家二十年後,靜相法師來到台灣,來到慈濟。
※中樂透的法師
「有一位泰國長老,在台灣做關懷泰勞的工作,要我來幫忙。」當時身體欠佳的靜相法師,受邀來台順便治療痼疾。那是2000年,來台不久,台灣政權轉移,陳水扁上台;如今阿扁即將卸任,靜相法師也在台灣住滿八年了。
關懷泰勞之餘,對北傳佛教更是法師急於探索的。他看電視學中文,埋頭寫作,參訪觀察各道場,也隨緣陪同泰國來的法師到各地拜訪。
「我對慈濟印象最特別,最深刻,因此我經常帶人去參訪。」法師說:「2002年朱拉隆功的拉撒米教授,第一次拜訪就受感動,拿了慈濟的英文資料,翻成泰文。」
拉撒米教授也是「善地阿索」的信眾及志工,認識慈濟後,經常到曼谷的慈濟分會參加茶會,也千方百計「勸誘」好友那拉娣教授去聽一次。
2004年,泰國「道德中心」成立,那拉娣受聘到該中心擔任執行秘書,她撥經費聘專員到十個國家進行研究,靜相法師就是負責台灣的部分。這時他已來台五年,對哪裡值得學習了然於胸,但是他還是重新規劃,採訪了十個道場或團體,撰寫成論文。
「我把慈濟放在第一章,也寫得最多。」法師說:「我在論文最後面,特別推薦慈濟,建議一定要來。」
道德中心組團來的第一次,遇上颱風不能降落,轉飛香港,第二天再來,可謂「千里取經,風雨無阻」。如今各界菁英領袖來了三十幾團,將慈濟精神「拷貝」到泰國去。
「這完全是因緣。」靜相法師謙虛的說:「我只是點一個小火苗而已。」不過對於他的接引和論文,能讓泰國認識慈濟,並且用國家資源來取經學習,還是難掩興奮。
「我好像中了大樂透!」
法師還是溫溫的微笑著,不過他真的比中樂透還高興。(2008/2/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