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張翎慧
圖片提供:邱淑芬、邱田心、張翎慧
帶領慈青孩子居家打掃、為老兵修剪鬚髮、送日常物資......跨越了血緣,邱淑芬做得歡喜,也帶動更多愛的力量。
是什麼樣的愛,可以驅使一個人跨越血緣,做到無私?又是什麼樣的歡喜,可以讓人捨去繁華走入樸實?
泰國清邁熱水塘榮民之家,原有將近兩百位退役戰士居住在此,從人聲鼎沸到人丁單薄,歲月就像一把利刃,切斷了曾有的青春。
「你很難想像,每當有一位老兵往生,他們就會集體生病,我後來想想,那是他們內心潛藏的恐懼引起的生理反應,因為他們都在想,下一個會不會就輪到我......」第一次來到這裏,當邱淑芬見到眼前這幾位「僅存」的老兵時,心中有一股說不上來的酸楚。
歲月帶走了他們的年少與健康,沒有親人、沒有家,剩下的只是懸掛在他們心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。
「I LOVE YOU.」
「THANK YOU.」
邱淑芬清亮的招呼聲和蔣爺爺默契的應和聲,瞬間畫破了榮民之家原有的冷清。「我初次來的時候,他們根本就不理我,無論我搬出十八般武藝,他們就是不會笑,可是現在不一樣了,他們就像我的老父親呀!」
邱淑芬與老兵們親切而自然的互動,宛若父女一般。
每回從曼谷開車到清邁,出門來回就是一整天,短暫的問候、為老兵整理儀容、修剪頭髮、帶他們活動筋骨......時間到了,仍舊得說再見!
「我問自己,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?」回到曼谷,邱淑芬毅然決定賣掉房子,遷居清邁。
以往一個月一次的關懷,每看一次,邱淑芬的心就難過一次,「慈濟人照顧這些老兵已經二十多年,見他們病的病、殘的殘,看著他們一個個走掉,我好想再多為他們做些什麼......」
也許是這分「放不下」的心,驅使邱淑芬選擇就近照顧僅存的四位老兵。
三天兩頭就往上山跑,問她累嗎?
「不會!就像回去自己家看看老父親,陪他們說說話,看看他們是不是健健康康的,多好!」做做蛋糕和小點心給他們吃,過年到了就買幾件新衣服讓他們穿,看到他們信任與開心的笑容,邱淑芬的心也就安了。
一分不捨,讓原本不太會做飯的邱淑芬,學會了好多中式料理,例如:蘿蔔糕、擀麵粉皮包水餃等,只要老兵們想吃,她總能有求必應。
不太會做飯的邱淑芬,只要老兵們想吃,她總能有求必應。
「以前的我,可以為了買個包包專程飛到法國,手上一臺筆電專門看股票,一天到晚和一群貴婦吃飯、喝下午茶......」總是笑臉迎人的邱淑芬,停留在她臉上的貴氣不變,多的只是那分發自內心的喜樂與滿足。
她想起自己生平第一次跟著慈濟志工去曼谷訪貧,是「全副武裝」的配備,墨鏡、口罩、袖套加陽傘,「你知道嗎,看著貧户,我的心好酸,可是卻怎麼也無法靠近一步。」
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那一年,邱淑芬看到了媒體報導,也看到了慈濟人付出的身影,出生在臺灣的她開始約束自己,一餐只能花三十塊泰幣,其餘都要省下來幫助受災地區重建。為此,在貴婦圈裏,邱淑芬多了一個新封號「三十塊錢小姐」。
在曼谷,邱淑芬開始積極參與訪貧,在清邁陪伴老兵走過病、老、死,她則更深刻感受到時間是不等人的。
證嚴法師談精進
佛教說「一念三千、三千一念」。一九九四年底,長年援助泰北的僑委會困於經費,盼慈濟能接續援助當地。一個決定幫忙的念頭,一念真誠的愛,慈濟展開了農業輔導、住屋重建、老兵安養等長期扶困計畫。鑑於難民村教育資源匱乏,使得貧窮代代相傳,又接續在泰北興辦學校。
總之,我們要用開闊的智慧,把握當下、恆持剎那,對的事,做就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