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這分情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:林秀蘭

八十多歲的林陳阿菊,手推著一部載滿回收資源的四輪車,往慈濟大型回收站緩慢前行......十五年前她曾經接受幫助,而今卻捐出百萬助人。

志工蔡束止、呂許月蓮還記得第一次家訪時,阿菊阿嬤流著淚傾訴,「為什麼我會走到這地步?帶著學校老師備好的剩餘營養午餐,走在回家路上時,一直覺得好羞恥......」

放學時分,阿菊阿嬤都會到學校當導護志工,順便接讀小一和小二的孫子,再到幼稚園接小孫子,然後一起送到安親班。安親班只收小學生,但老師知道阿菊阿嬤家裏的情況,就幫忙照顧她的小孫子。

阿菊阿嬤育有兩男三女。女兒們都已出嫁;大兒子在二十歲時,車禍往生;小兒子與外籍配偶離異後,鬱鬱寡歡,臨終前的遺言是「三個小孩拜託媽媽照顧」。

學校老師得知這個家的困境,提報給慈濟,蔡束止、呂許月蓮開始定期家訪,有時陳玉蘭也會陪同前往。

原本就將資源回收物送給慈濟環保站的阿菊阿嬤,在接受慈濟幫助後,更加勤奮做環保,除了照顧三個孫子、到學校當導護志工,還到住家大樓及七、八處店家收紙箱、寶特瓶、鐵鋁罐......

有人問:「你環境不好,為什麼不自己拿去賣?」阿菊阿嬤說:「慈濟每個月的幫助,對我目前來說,格外重要,我要還這分情!」不管大家的勸說,她仍是日日推著一部四輪車做環保。

林陳阿菊師姊(左二)帶著孫子投入環保的行列。(2008.10.18攝影:陳土港)

接案之初,為了讓阿菊阿嬤走出喪子之痛,蔡束止邀請她和三位孫子一起參加親子成長班。蔡束止帶著小孫女與他們同坐一圓桌,每個月在親子班的深談,漸漸開解了阿菊阿嬤的憂傷。

「以歡喜心做事,即使忙碌也不會感到辛苦,反而覺得甘甜。」老師教給孩子們的靜思語,阿菊阿嬤的長孫記憶至今。

國中畢業那年暑假,長孫就去做水泥工,並將所得全給了阿嬤。他對阿嬤說:「我要和您一起挑起這個家!」

長孫考上海山高工,阿嬤希望他讀日間部專心念書,他卻選擇讀夜間部,白天到學校老師介紹的電子公司上班。

有了長孫給的微薄收入,阿菊阿嬤即主動減少慈濟一半的補助;待收入又更穩定些,她便婉謝了所有的幫助。

然而,當這個家才稍微可以自立,阿菊阿嬤卻生病了。她罹患乳癌,住院五天期間,想到商家的回收物怕是已堆積如山,出院後沒休息就忙著去回收。兩年後,她又罹患胃平滑肌瘤,同樣也是出院後就去做環保。

「自種福田,自得福緣。」阿菊阿嬤從不以病為苦,想到如今三個孫子都有穩定的工作,她更是笑得好開心。

女兒和孫子給她的錢,她自己捨不得花,卻很捨得捐出來。最近這三年,她不知不覺竟捐了一百多萬元。

證嚴法師談布施

佛世時,有位飢寒困苦的貧婆有心供僧,卻感嘆自己一無所有,迦葉尊者請她施予身上破衣的一角,並恭敬納受。慈濟委員勸募會員,是希望募人人長久善念,即使家境清貧者也能共同行善;點滴愛心匯集起來,就能成就大力量。慈濟就是從五元、十元、十五元捐款做起來的,貧中之富者願意發心立願,我們也要為他們祝福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