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 葛素萍;攝影/翁淑貞
剛在餐廳用完午餐,走進臺中靜思堂廚房,香積組的志工們準確分工,一字排開,早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晚餐。
負責素獅子頭的志工們,先將拌好的備料一勺勺舀出放在電子秤上,螢幕上的數字精準落在三十五克後才取下。
我好奇問:「這能夠容許幾克誤差?」
「三十五克剛剛好,不多也不少,不然人家會說不公平,他的獅子頭怎麼少一口啊?」負責秤重的兩位志工打趣說著。
後頭幾位志工繼續接手;獅子頭在雙手之間拋接,一來一回皆穩當落在手心,打出空氣後變得緊實,形狀也逐漸出現。下一關,沾裹上麵粉、擺放整齊準備下鍋油炸。
高麗菜、馬鈴薯、南瓜塊、番茄丁、豆皮片、海苔條......,五菜一湯的備料逐一完成。
切菜區將近二十位志工分工合作,備料盤裡的食材,卻能刀工整齊,素獅子頭粒粒一致。
北中市一的謝淑慧師姊是今天午餐和晚餐的香積窗口,並負責今天將近兩千人次的菜單設計。
曾開過自助餐店的她拿起櫛瓜準備示範刀工:「有誰可以過來幫忙切櫛瓜?」幾位師姊聽到後立即上前補位。
這邊都還沒結束,她轉身掐起另一頭砧板上片好的馬鈴薯:「這樣上厚下薄差太多,扶穩一點再下刀,厚度就能更均勻。」
「請十個人來切,就會切出十種模樣,所以每一樣的食材都要切給他們看。」
謝淑慧師姊繼續告訴我們:「獅子頭也是,如果不秤重,每個人捏出來的大小一定不一樣,雖然名為獅子頭,但為了擺盤整齊,我們不做成圓球狀,而是把它稍微壓扁一點。」
志工們仔細看著,再依樣畫葫蘆做一遍確認。當中或有熟練老手或有新手生澀,調整、歸零,手中方圓置入盤中沒有突兀。
原來,萬事萬物無不是法,方寸食物亦有規矩。
似制服、似隊伍、似場上排列的小白椅,靜靜地呈現慈濟人文的整齊之美。
(筆耕團隊 隨師筆記 2021.11.1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