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葛素萍;攝影/陳正忠
二○二一年11月10日,到郵局將客戶的資料臨櫃寄出,再領了儲匯號碼牌準備待辦業務。
前方等待的人不少,我打開手機戴上單邊耳機,youtube的演算法,讓螢幕裡的直播影片自動播放了起來。
「如來出世大因緣,開示悟入佛知見,潤漬蒼生濟人間,宏誓度化遍大千......」
一瞬間,眼眶熱了起來。
精舍師父攙扶著上人緩緩步入會場,每一個步伐莊嚴優雅帶動著腳下的衣擺,像極了正在輕撫著地面疼惜大地。
想起那一年回花蓮精舍的自己,心疼著木頭地板的嘎嘎作響,腳步輕到不能再輕,提醒自己也要有「走路怕地痛」的慈悲。
如今不過才幾個秋,當逆境一來考驗,還好不曾拜師習武,不然只怕家中的樓板都要被我給踏穿了。
繼續跟著影像,彷彿自己也端坐在靜思堂裡聽著上人開示。
「上人,我也常常很聽您的話。」是委屈或是懺悔,眼淚竟不爭氣落下,或是載浮載沉的自己終於找到一塊浮板,急著想上岸,不得而知。
意識到這段毫無時間差的直播影片,為何能碰巧映入眼簾。
在行事曆裡確認了日期,打開聊天室,詢問簡淑絲師姊:「請問11月17日有人承擔了嗎?」
沒多久,在淑絲師姊回覆的訊息中,看見自己的名字已被排進了班表,後頭還貼心的分享了好幾篇的文稿。
「機會是給準備好『出門』的人。」老實說,每次的出班,從未覺得自己能力準備充足,也感恩簡淑絲師姊沒有一次拒絕過這樣的我。
想起這一次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,心愈發歡喜。
那一年,在歲末祝福的場次看到緬甸米撲滿的影片,感動之餘,想到自己或許也可以做些什麼。
當時設定自己的早餐費為50元,沒花完的,進教室時就要馬上投進福慧罐。雖然每天投的金額不多,銅板落下的聲音卻讓人覺得溫暖踏實。
為了省下更多零錢;豆漿、紅茶改買小杯,麻醬乾麵豆皮湯改成湯麵,昨晚的剩飯炒個蛋...。
新學期,將未投滿的福慧罐連同私人物品裝進紙箱,換了班級教室,新生入班、教學活動也緊鑼密鼓展開,它竟就這樣被怠惰的自己給遺忘了。
前不久和一位師姊提及此事,師姊說:「沒裝滿的福慧罐也可以回娘家喔。」
取出了角落裡塵封的福慧罐,擦拭罐上的灰塵後放進了背包。
想起了緬甸抓起那把米的手,感恩每一個故事,滋養我們成為養分。
(筆耕團隊 隨師筆記 2021.11.17)